您的位置:首页 >> 陶瓷知识 >> 南宋时期龙泉青瓷的研究论文[上]
文章阅读

南宋时期龙泉青瓷的研究论文[上]

作者:小徐、小程(编) | 来源:龙泉青瓷网 | 时间:2009-07-24 | 阅读权限:会员身份 | 会员币:0

南宋时期龙泉青瓷的研究论文[上]

  “官、哥、汝、定、钧”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而南宋官窑和龙泉哥窑、弟窑,都在浙江省内,尤其官窑与哥窑产品在外观上相似颇多,为了阐明二者本质上差别,故除对南宋龙泉青瓷工艺作重点探讨外,也同时将南宋官窑和龙泉哥窑进行比较试验。

一、试验部份

(一)胎、釉的化学成分

  胎、釉的化学成份,如表1和表2所示。为了便于与南宋官窑比较和讨论,也将南宋官窑的分析数据列于表2.

(二)样品外观鉴定

1、龙泉青瓷残片

  (1)S-001 南宋菊花瓣碗残片:釉呈粉青色,较厚,半光亮,釉内含有极细气泡,无纹片,釉色颇佳。胎骨坚实,断面呈贝壳状,淡青色,略有小气孔,底足呈黄色。从器形和胎釉色泽推断系弟窑产品,作者1959年在龙泉大窑古窑址采得。

  (2)S-002 南宋龙泉青釉洗残片:釉呈梅子青色,较厚,半光亮,釉色佳。釉内含有极细气泡,无纹片。胎骨坚硬,断面有小气孔,底足呈朱砂色。作者1960年在龙泉大窑古窑址采得。

  (3)S-003 南宋龙泉小碗残片:釉呈浅梅子青(接近粉青),釉层较薄,半光亮,色泽佳,釉内含有极细气泡,无纹片。胎骨较粗,断面有小气孔,底足呈黄色。作者1960年在龙泉大窑古窑址采得。

  (4)S-004 南宋菊花瓣碗残片:釉呈淡粉青微带蓝色,较厚,半光亮,无纹片,釉内含有极细气泡。胎滑较粗,断面不规则,底足呈黄色(略红)。作者1959年在龙泉大窑古窑址采得。

  (5)SG-1、SG-2、SG-3龙泉哥窑残片:釉色较官窑稍浅,呈半光亮,釉层较厚,釉面纹片较小;胎断面呈浅灰色,底足呈褐黑色。系作者最近才收集到的标本。

  (6)SG-4 南宋龙泉黑胎青瓷碗残器:制造规矩,釉呈灰青色,较厚,有大纹片,釉色晶润。胎骨薄(仅为釉厚度一半)而坚实,质颇轻,底足匀和圆净,呈黑色。系哥窑产品。1959年由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提供。

  (7)G-2 1959年生产的的菊花瓣小碗、釉呈豆青,较薄,玻璃光泽,无纹片,釉内气泡较多且大。胎骨较细致,断面不规则,底足呈朱砂色。

2、南宋官窑残片共选了三种:

  (1)粉青釉残片,是南宋官窑中最佳的釉色,釉呈半光亮,并有冰裂纹,釉层约等于胎的厚度,胎断而呈浅灰色,底足呈褐色,质地坚硬。(2)油灰釉残片,釉呈灰青,半光亮,有大纹片,胎断面为灰黑色。(3)月白釉残片,釉呈半光亮,有细碎纹片,胎断面较致密。以下是各窑的残片形态(见图1)

(三)胎、釉的X射线分析

  对南宋官窑、哥窑和弟窑几种样品,采用日本理学D-9C X-射线衍射仪,进行了胎和釉分析。结果表明,南宋官窑和龙泉哥窑、弟窑釉内部含有残余的石英晶体,其含量次序是:哥窑>官窑>弟窑,未发现莫来石晶体。

胎、釉的X-射线分析结果示于表1中,其衍射图谱见图2和图3。

表1 X-射线分析结果表

产 品 名 称

胎 的 特 点

釉 的 特 点

南宋官窑

石英多、莫来石少

有少许石英晶体但比弟窑稍多

龙泉哥窑

石英稍多于莫来石

有石英晶体

龙泉弟窑

石英多、莫来石少

有少许石英晶体

(四)釉的光谱分析

  在青瓷生产实践中已经证实,釉内存有微量着色元素时,对釉的呈色会发生影响。为了检定釉内是否含有铁以外的微量的着色无素,我们对S-001、S-002、SG-4和G-2四个标本进行了光谱分析,釉的取样是用钻石刀从标本上细心地刮下来的。这四个标本的釉色有弟窑粉青、梅子青、豆青和哥窑灰青等色。粉青和梅子青是弟窑的代表性的最好釉色,灰青色是哥窑作品,豆青的标本是龙泉瓷厂1959年恢复生产的釉色之一。选择这四个标本的目的是希望能具有较广泛的代表性。光谱分析是用苏联KCA-1大型摄谱仪,所得分析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南宋龙泉青瓷釉及1959年生产的青釉光谱分析表

编号

化学组成

名称

Si

Al

Ca

Fe

Mg

K

Na

Ti

Ba

Sr

S-001

粉 青 釉

>10

>10

>5

1-3

>1

>1

>1

0.3

0.3

0.3

S-002

梅子青釉

>10

>10

>5

1-3

>1

>1

>1

0.3

0.5

0.3

G-2

豆 青 釉

>10

>10

>5

3

>1

>1

>1

>1

0.5

0.3

SG-4

灰 青 釉

>10

>10

>6

1-3

>1

>1

>1

>1

0.3

0.3

(五)胎、釉的偏光显微镜观察

  为了观察胎、釉的物相组成和显微结构,我们选取了几个标本,制成薄片,在法国“NACHEF”型偏光显微镜行鉴定。现将观察结果简述于下:

1、胎、釉中间层的显微镜观察:对S-001、S-002、G-2胎釉中间层进行观察的结果,可以认为三者之间基本上是相同的。

  胎、釉之间的过渡带(中间层)均极明显,这一宽约0.2mm的浅色带,都呈浅黄色,胎、釉之间的接触线呈相互渗透状,晶相中石英颗粒较之胎有所减少,而莫来石针状晶体则有增加,而且晶形完整,光性明显。

2、胎的显微结构与物相组成:

  S-001(粉青):玻晶混杂结构,致密块状构造。晶相主要为石英,其次为莫来石。石英呈不规则棱角状颗粒,分布均匀,含量约占20%颗粒大小在0.01~0.08mm之间,其中以0.03mm左右者居多,莫来石呈针状晶体,分布在玻璃质中呈交错网状,系由玻璃质中结晶析出。由于初期转化,偏光性不明显,大小在0.015mm左右,只有在高倍镜和照明很好的条件下才能清楚地看到,唯其量多少难以估计,和玻璃质一起,约占瓷胎的80%。在玻璃质中尚分布呈不规则状的气孔,含量小于1%。

  S-002(梅子青):玻晶混杂结构,致密块状构造,晶相主要也为石英和莫来石,其中石英较之S-0.01含量稍多,约占20~25%,而且粗粒石英有所增加,颗粒大小在0.015-0.1mm之间,其中仍以中等颗粒为主。莫来石也呈针状晶体,在玻璃质中呈交错网状分布,大小约为0.015mm左右,其含量之多少难以估计,与玻璃质一起约占75-80%。气孔分布均匀,呈不规则状,含量小于1%,多为闭形气孔。

  根据S-001和S-002瓷胎物相组成与显微结构的观察,这两种制品基本上无大差别,具有下列共同点:

①微粒的粒状石英和针状莫来石与玻璃质组成玻晶混杂结构,其中莫来石在玻璃质中呈交错网状分布。

②制品中矿物组成与显微结构均匀一致,没有发现局部粗粒集晶现象。

③石英含量都在20%左右,并且均匀分布,大小不太悬殊。

④气孔含量约为1%,同时没有分枝状和链状气孔存在。

  根据以上这些特点,可以说明南宋龙泉青瓷在机械强度方面具有较好的性质,已达到瓷器的要求。为了便于与现代产品进行比较,兹将G-2胎的物相组成和显微结构列后,以利对比。

  G-2胎:玻晶混杂结构,致密块状构造,晶相主要为石英,其次为莫来石。石英呈不规则状,分布均匀。较之S-001与S-002颗粒大(约为0.01-0.12mm之间),含量也高(约为20-25%),莫来石呈针状晶体,晶形较好,偏光性明显,呈交错网状分布,较之S-001与S-002结晶稍大(0.2mm左右),含量也高,玻璃质中气孔率也较高,而且分布不均,大小在0.01-0.02mm之间,占1-2%。

3、釉的物相组成和显微结构:关于釉的检定,除S-001(粉青)和S-002(梅子青)二种外,并对G-2(1959生产的)亦作了检定,结果如下:

  S-001(粉青):玻璃析晶结构,气泡构造。主要为玻璃质,但其中晶含有不少微细的未熔石英,分布均匀,满布玻璃质之中,约占5%,气泡为圆形,分布也均匀,含量约大于5%,大小在0.04-0.15mm之间。

  S-002(梅子青):玻璃析晶结构,气泡构造,主要为玻璃质,其中含有大小不均的石英颗粒约5%左右,分布较均匀,颗粒大小在0.01-0.05mm之间。气泡也为圆形,含量约占8%左右,大小在0.05mm左右。

  G-2:玻璃结构,气泡构造,除含有极少量的微粒石英颗粒之外,全部为玻璃质。气泡含量多,约占10%左右,形状为圆形,多系开形气泡,大小在0.02-0.2mm之间,气泡之含量与大小都比南宋青瓷为大。

  从古青瓷釉和生产釉的对比来看,在古青瓷釉之玻璃质中含有较多的石英微粒,约占5%左右,而气泡含量少,大约在5-8%左右。在1959年生产釉中几乎全为玻璃相,但气泡较多而且大,约占10%左右。造成区别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由于1959年生产的产品,其釉内CaO含量和烧成温度较古瓷高的缘故。

4、关于官窑和哥窑青瓷的显微特点:

  从偏光显微镜测定得知,南宋官窑具有下列特征:

(1)中的石英晶粒粗大,一般为0.08mm,大的可达0.14mm,云母晶体呈黄瓜形状出现(见图4)。

(2)釉层中的析晶物大部是细小的石英晶体,呈粒状;也有的呈纤维状,但其析晶物细小。

(3)胎层中的石英晶体均为残留石英,呈浑圆状。同时,石英晶体面上均有裂纹(见图4)。

南宋哥窑具有下列特征:

(1)釉层中的析晶物均为钙长石,呈纤维状或放射状。釉层一般较厚,釉内有石英晶体。

  析晶物多数偏集于釉层和胎层交接处,因此中间层明显。

(2)胎层中的石英晶体较细小。

  南宋官窑和龙泉哥窑胎釉的显微结构鉴定结果见附表1,偏光显微照片(见图4)。

  同时,对样品采用美国SEMQ扫描电镜进行了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结果列于表3中。电子显微镜照片列示图5。

(六)釉的色度及釉的反射率测定

  选取了南宋官窑粉青釉和龙泉哥窑灰青釉以及弟窑青釉的标本,进行如下测定:

(1)青瓷釉的颜色,其数据列于表4中。

(2)青瓷釉的色度图座标

青瓷釉的色度图座标数据,如表5和图6所示

2、釉的反射率测定

青瓷釉的反射率,其数据如表6所示。

表3 南宋官窑龙泉哥窑与弟窑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编号

名称

气孔(泡)形状

气孔(泡)大小(μ)

其它

1

南宋官窑粉青釉残片胎

有闭口气孔

2~20

游离石英颗粒均匀分布

1

南宋官窑粉青残片釉

分布不均匀

5~30

 

2

南宋官窑油灰残片胎

不规则

2~20

有细微石英颗粒

2

南宋官窑油灰残片釉

有大球形气泡

5~60

有石英残留物

3

南宋哥窑灰青胎

气孔少,较致密

5

有细微石英颗粒

3

南宋哥窑灰青釉

气泡较少,分布均匀

5~50

有石英残留物

4

南宋弟窑粉青胎

扁平

5~10

有细分散石英颗粒

4

南宋弟窑粉青釉

球形气泡,大小分布均匀

7~60

 

5

南宋弟窑粉青胎

大气孔

10左右

有细分散游离石英颗粒

5

南宋弟窑粉青釉

多为球形

10~40

有细微未溶解的石英残留物

6

南宋弟窑梅子青胎

不规则

5

 

6

南宋弟窑梅子青釉

大球形气泡

5~100

在未溶解的石英残留物

表4 青瓷釉颜色测定数据

名称

亮度

主波长

饱和度

官窑粉青釉

20.65%

561毫微米

5.8%

哥窑灰青釉

16.40%

570毫微米

13.0%

弟窑粉青釉

24.28%

547毫微米

6.0%

表5 青瓷釉色度图座标数据

编号

名称

Y轴

X轴

1

官窑粉青釉

0.3325

0.3164

2

仿官窑粉青釉

0.3383

0.3105

3

仿官窑月白釉

0.3373

0.3584

4

仿龙泉弟窑釉

0.3697

0.2956

5

仿龙泉哥窑釉

0.2953

0.3405

6

宋弟窑梅子青釉

0.367

0.330

7

宋弟窑粉青釉

0.383

0.336

8

宋弟窑浅梅子青釉

0.379

0.338

9

南宋龙泉哥窑釉

0.3462

0.3281

10

宋弟窑粉青釉

0.3407

0.3084

表6 南宋官窑、哥窑和弟窑釉的反射率测试数据

波长 mμ

南宋官窑釉反射率%

南宋哥窑釉反射率%

南宋弟窑釉反射率%

400

14.6

13.2

19.3

450

18.4

17.7

26.3

500

20.8

20.5

30.7

550

21.0

21.5

29.8

600

20.3

21.3

25.2

650

16.3

19.0

17.5

700

13.3

16.2

11.6

750

10.1

13.3

7.3

800

8.1

11.1

4.9

850

6.7

9.7

4.0

900

6.0

8.8

3.3

950

5.6

8.5

3.2

1000

5.2

8.3

3.2

南宋龙泉青瓷工艺的分析讨论

  综合以上实验所得的结果,我们对南宋龙泉青瓷工艺上,有以下几点分析推断:

1、从化学分析得知,南宋官窑与龙泉哥窑、弟窑青瓷,在化学组成上有显著的差别:

  南宋官窑胎中SiO2含量较高,一般都在66~70%之间,哥窑在66%以下,弟窑为67~70%;官窑胎内Al2O3含量为22~24%,哥窑为25~29%,个别达32%,弟窑为19~24%;官窑胎内含Fe2O3含量为3.5~6.7%,哥窑为3.5~5%,而弟窑为2~2.5%。官窑和哥窑胎中K2O、Na2O的含量均比弟窑低。胎的化学组成分布如图7和图8所示。由于胎内氧化铁的含量相差很大,因而胎的呈色深浅不一,官窑和哥窑产品大多数为铁足,弟窑为朱砂足。

  南宋官窑釉内SiO2含量在62%左右,哥窑一般高于62%,个别高达66%,弟窑为68~69%;官窑与哥窑釉中Al2O3含量相近,一般为16~19%,弟窑较低,为14~16%;官窑釉中CaO含量为13~15%,弟窑为9~11%,而哥窑为6~17%,波动范围较官窑、弟窑较大;官窑釉中K2O、Na2O含量为3~4.5%,哥窑为3.8~6.9%,弟窑为4~6.8%。釉的化学成份分布如图9和10所示。


  从南宋龙泉青瓷胎、釉化学分析数据中可以看出,几个标本胎釉的主要化学成份大致在下列范围:

表7

化 学 成 分

SiO2

Al2O3

Fe2O3

CaO

MgO

K2O

Na2O

南宋胎

60-74

19-32

2-5

<1

<1

3-6

<2

B-1和B-2胎 *

64-69

23-26

2-2.3

<1

<1

3-4

<1

南宋釉

61-69

14-19

0.8-1.8

9-17

<1

3-9

<2

* 为龙泉瓷厂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生产的青瓷胎

  从南宋瓷胎的化学成分范围来看,其成分极近似于现在大窑的瓷土和紫金土原料的成分,故推断当时弟窑的朱砂胎制品,其胎泥很可能是只用一种瓷土原料加上10~25%左右的紫金土原料配合而成的;而弟窑白胎制品的胎泥则可能采用一种瓷土制备成的。坯料配制时采用含铁量较高的紫金土原料是南宋朱砂胎产品制备的工艺特点之一,这与现代白瓷产品对坯料配制的要求颇不相同。

  从釉的化学成分可以看出,弟窑的化学组成中SiO2和K2O含量较龙泉瓷厂生产的青瓷釉高而CaO含量较低,但,四个标本釉内CaO含量仍在9~12%左右,根据成分应属石灰碱釉。关于釉中5%左右R2O的来源,我们认为在配料时一部分系由瓷土和紫金土原料引入的;因宋代采用木叶灰配釉,另一部分可能是由毛竹灰或凤尾草灰等一类木叶灰引入。四个标本的SiO2和Al2O3含量相差不大,尤其是Fe2O3的含量相差更少,釉的氧比在3左右,而且釉的外观色泽均极晶莹滋润,这说明当时釉的配制具有丰富经验,釉料操作的控制也是相当严格的。南宋弟窑青瓷釉当R2O+RO=1时,釉内R2O3的分子数大部分为0.5~0.6,RO2的分子数大部分为3.5~4.5,釉的氧化为2.8~3.3,这也可说明当时釉的配制技巧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关于南宋青瓷釉配方中有没有掺加糠灰和紫金土问题,根据我们试验体会,可以断言南宋青瓷釉的配方中肯定是没有采用糠灰的;至于紫金土,我们认为对于色调较淡的釉(如月白等),可不用掺加紫金土,而色调较深的釉(如梅子青等),是需要掺加紫金土的。

3、南宋龙泉青瓷的烧成温度,从釉的化学成分来分析,作为助熔剂的CaO含量大于或接近于10%,而K2O和Na2O总量亦在5%左右,所以,推测釉的熔融温度是不会超过1300℃。从胎的化学成分来分析,胎内R2O和RO以及Fe2O3含量较高,所以,胎的烧结温度也不可能超过1300℃。判断胎的烧结温度时,可以采用下列公式进行大体的计算:

胎的烧结温度=

式中:Al2O3为当胎内Al2O3与SiO2总量为100%时氧化铝的百分率;RO为胎内Al2O3与SiO2总量为100%,K2O、Na2O、CaO、MgO和Fe2O3总和的百分率;

公式中的75%,系胎的烧结温度系数,此数可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

  为了测定南宋龙泉青瓷的烧成温度,我们曾在大窑采拾发掘宋代窑址所出土的宋代装窑用的匣钵以及尚未烧成的制品,放在龙泉瓷厂倒焰窑中进行试验,采用光学高温计和1600℃铂铑热电偶以及三角锥相互对照来测定宋代未烧成制品的烧成温度,并大体观察匣钵的高温荷重软化温度。从几次试验测定得知,南宋梅子青制品的烧成温度约在1260~1300℃之间,但粉青制品的烧成温度仅在1220~1260℃左右,而且匣钵在温度不超过1300℃时,也发生坍损现象。从周仁所长和张福康先生等对龙泉历代青瓷的烧成温度和气氛性质研究的数据亦可看出,龙泉青瓷的烧成温度是在1300℃以下,其数据如表8所示。

表8 龙泉历代青瓷的烧成温度和气氛性质

编号

烧成温度℃

气氛性质

备注

FeO

%

Fe2O3

%

还原比值

FeO /Fe2O3

胎色

FeO

%

Fe2O3

%

还原比值FeO /Fe2O3

釉色

S3-3

0.61

1.74

0.35

白中带灰黄

0.11

0.87

0.13

淡黄带灰

-

强氧化

南宋产品

ML-1

0.37

1.29

0.29

灰黄

0.25

1.16

0.21

深黄带灰

1230±20

强氧化

明代产品

NSL-1

-

-

-

白中略带灰

0.50

1.23

0.38

黄绿

-

弱还原

北宋产品

S3-4

-

-

-

灰黑

0.17

0.64

0.40

灰青

-

弱还原

南宋产品

NSL-2

1.56

0.51

3.06

淡灰

0.71

0.62

0.14

绿中带灰黄

1180±30

弱还原

北宋产品

SSL-1

1.77

0.10

17.70

白中带灰

0.59

0.28

2.10

淡粉青

1230±20

还原

南宋产品

S3-1

1.90

0.25

7.6

白中带灰

0.77

0.23

3.34

粉青

-

还原

南宋产品

YL-1

1.31

0.15

8.7

白中略带灰

1.13

0.23

4.10

粉青带黄绿

-

较强还原

元代产品

SSL-7

-

-

-

白度很高,略带灰

0.83

0.07

11.9

梅子青

估计1250-1280

强还原

南宋产品

110

-

-

-

白度很高、接近现在景德镇普通白瓷胎水平

0.87

0.10

8.7

接近梅子青

1300

强还原

1961年生产产品

S3-2

-

-

-

白中带灰

1.89

0.16

11.8

虾青

-

强还原

南宋产品

4、从表5的光谱分析数据中可看出,现代龙泉青瓷釉中含有不少的稀有元素及微量的着色元素,如Ti、Mn、Y、La、Zr、Cu、Cr、Mo、Ni以及Sr、Ba、Pb等,这些元素对青瓷釉的呈色是发生一定影响的。因为其中如钡和铅是强烈的助熔剂,锡和锆是乳浊剂,钛和铜及锰等是着色剂。按照理论,Ba++、Sr++的阳离子半径较Ca++大,对加强青釉呈现青色的色调是有利的;锡则使青瓷釉的透明度降低,稀土元素镧和镱对青釉的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但,由于它们的含量很微,所以,对青瓷釉的呈色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铁元素。

  从光谱分析数据还可以看出,南宋青瓷釉内未发现锌、钴、镍、铬、镉、锑等元素,这与龙泉大窑瓷土和紫金土原料光谱分析的结果亦大体一致。此亦可判断当时釉所用的原料,虽采用石灰石、瓷土及紫金土等天然性的原料,但与龙泉瓷厂1959年所用的原料不同。

5、从南宋弟窑几个样品的胎釉显微结构观察,胎内石英颗粒和莫来石晶体分布比较均匀,石英颗粒大部分都在20微米以下,证明当时对坯泥的捏练方面还是很细致的,并且这种分布对于提高坯体的机械强度有一定的好处。至于釉的显微结构观察结果:釉内含有5~10%肉眼不易看到小而均匀的气泡,气泡大小部分都在0.1~0.05毫米之间,并发现含有5%左右均匀分布的石英晶体。这也可推知南宋时代釉料的粘度较大,粉青产品的烧成温度较低,并说明釉的光泽为什么有柔和的表现。

  釉内含有5~10%左右细分散的小气泡产生的原因,可从下列几方面来分析:

(1)因为青瓷釉中含有0.8~3%的氧化铁,由于2Fe2O3→←4FeO+O2这一平衡在高温时极易变动,这就使它对烧成气氛和温度的反应很敏感,在1000℃以上的高温和有还原剂存在的条件下,很容易促使Fe2O3还原或热分解,即平衡易于向生成FeO的方向移动。因青瓷釉内铁的氧化物含量较白釉高,因而釉料在烧成过程中产生液相的开始温度比一般白釉为低,加上青瓷色层较厚,所以,在还原期内Fe2O3所放出的氧很难全部冲破釉层阻力而逸出;当1200℃以后釉面密闭,未逸出的氧便遭受熔融的釉层所阻抑而留在釉内形成气泡。另一方面,在高温时,青瓷釉料虽已熔融或釉面密闭,但Fe2O3的热分解过程在1200℃以上仍会继续进行,此时所放出的氧气更难逸出,故含有铁分的青瓷釉料较其他一般釉料易于形成气泡。

(2)因为青瓷釉一般是以石灰石为熔剂,在烧成过程中,如果在比较低的温度下釉还处在多孔性的状态时,碳酸钙分解的气体来不及从瓷釉中完全除去而一直要持续到釉料产生液相和玻化时继续排出,那么,这些气体便在已经玻化或已充分熔融而又具有粘度的釉层中产生气泡。特别是过烧时,由于氧化钙的多量存在,使釉料在烧成后高温冷却时的粘度增长较快,因而在提高分解或残存的各种气体无法冲破釉层逸尽,导致气泡显得更为突出。但过烧而引起的大气泡不仅对青瓷釉晶莹滋润的色泽无助,而且此时因流釉导致制品的釉色不一对,使产品的美观遭受影响。

(3)因为青瓷系用强的还原焰烧成,在强还原焰烧成过程中,由于大量碳素的沉积,这也是青瓷釉产生气泡的原因这一。

青瓷釉内气泡的含量和大小,与釉料的化学成分(尤其是CaO的含量)、熔融温度、高温粘度、烧成温度及气体在熔融釉中的溶解度等有关。釉料烧成时的始熔温度较高和高温粘度较低,则釉内气泡含量就较少。南宋青瓷的几个标本,其釉内气泡均小而匀,这与当时对釉料配制的技巧具有较高的造诣和制品在较低的温度下烧成有关。

6、青瓷釉的厚度和中间层,据我们在显微镜观察的结果,釉层厚度一般都在一毫米上下,中间层厚度亦在0.1毫米以上。与白瓷对照,可见其釉层是很厚的。施釉的厚薄是取于上釉的技术和生坯的强度等条件以及制品美观上的要求;一般青瓷制品的釉层愈厚,釉色愈深并显得更为幽雅。小件制品有此厚釉,推测在当时制瓷的条件下,生坯是采用素烧的,否则强度不够,并易变形,同时烧成后制品会发生跳釉现象,所以,生坯采用素烧是南宋青瓷的工艺特点之一。另外,从实物观察可以看出,“哥窑”、“弟窑”制品是施釉二至三次。因为一次施釉的制品不可能获得厚的釉层,制品的釉色也就不可能显得如此柔和悦目。从实物资料的观察,我们认为南宋青瓷制品的裹里采用荡釉法、外面是采用浸釉法上釉的。从实物观察还可看出,南宋龙泉青瓷部分制品的成型是采用车盘成形的;在装饰方法上,除采用浮雕等外,已采用印花的方法来提高生产效率,如双鱼洗的双鱼即系采用印花。

  虽然“弟窑”标本的釉层很厚,但由于胎釉的中间层显得十分清楚,因而釉层牢固地附着在坯体上没有剥落现象。根据显微观察,在中间层外发现有石英晶体和莫来石的微小晶体,这些晶体是在高温时由坯和釉相互间的扩散和熔融的结果而形成的。中间层是胎釉性质上的过渡层,它使胎釉之间的少许热膨胀差异得到补偿而将胎釉牢固的胶结在一起,从而使釉不致产生龟裂和剥釉等现象。

 

7、从图12仿官窑青瓷胎釉膨胀系统数与温度关系图中可以看出,在500℃时,胎釉的膨胀系统二者相差很小,温度下降到290℃时,胎、釉的膨胀系数差异显著上升;到100℃时,釉的膨胀系数大大超过胎的膨胀系数,因而产生开片现象。从图12中还可以看出,仿弟窑青瓷胎釉膨胀系数差值则恰恰相反,故无开片现象。推断南宋哥窑青瓷釉纹片的形成及弟窑青瓷釉无纹片,其原因也是如此。

8、从釉的反射率测定数据可知,青瓷釉主要是反射波长500~600毫微米的光。在波长500~550毫微米范围内,弟窑釉的反射率较哥窑釉高得多,因而颜色显得格外翠青。此点,从龙泉哥弟窑釉的在色品图上的位置也得到相同的结论。因而,在外观上,弟窑青瓷显得特别耀青流翠。

9、南实官窑与龙泉哥窑虽然外观相似,但在化学组成上有显著差别,在微观结构上,也有明显的不同,如图4所示。根据显微结构观察:南宋官窑胎中含有呈浑圆状残留石英,颗粒粗大,一般为0.06~0.14mm,其表面多有裂纹痕;釉层中有细小的石英晶体和较多量的小气泡,分布均匀;中间层比哥窑窄,有毛发状的小析晶物体。

  哥窑胎中有较官窑瓷胎细小的石英晶体,气孔较多,有的胎中还发现云母晶体呈黄瓜状或包谷状;釉层中含有生长良好的数量较多的纤维状或放射状的钙斜长石析晶物,釉层一般较厚;由于纤维状析晶物多数偏集于釉层和胎层交接处,因此中间层较官窑明显。

10、从X——射线衍射结果得知,青瓷釉内含有石英晶体。所以,南实龙泉瓷青釉具有柔和的半光亮状态的原因,除了因为它的釉层较厚、釉内含有无数的小气泡和经历的时间较长等外,釉内含有5%左右均匀的石英晶体也是造成半光亮的原因之一。当然,弟窑制品的烧成温度稍低于正烧温度以及釉的高温粘度较大等,亦是造成釉呈现半光亮状态的原因。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作用,因而使南宋青瓷釉多少呈现一些无光状态,显得深沉雅静。

 

11、龙泉地区原料中一部分属于瓷石类,另一部分属于原生硬质粘土类,这些瓷土原料极近似江西景德镇制瓷所采用的各种瓷石。采用瓷石配方在烧成时由于坯体急剧收缩制品易产生变形,南宋龙泉青瓷胎质较粗和弟窑粉青釉的绝大部分制品都有微生烧现象,这可能是当时为了克服制品变形所采取的措施之一。


 

提交会员:吴 | 浏览次数:
复制 】 【 打印
收藏分享
 
龙泉青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龙泉青瓷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龙泉青瓷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龙泉青瓷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龙泉青瓷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龙泉青瓷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如:由于互联网的多次转载,造成文章的作者/来源丢失,如果有您的文章未注上名。),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龙泉青瓷网联系。

>>相关资讯:

上篇文章:陶瓷工艺美术史   下篇文章:南宋时期龙泉青瓷的研究论文[下]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龙泉青瓷网的观点或立场
用户登陆

加载中……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