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陶瓷知识 >> 论文如何给青瓷定义?
文章阅读

论文如何给青瓷定义?

作者:艺术市场期刊 | 来源:艺术市场期刊 | 时间:2010-08-07 | 阅读权限:游客身份 | 会员币:0

  原始青瓷的说法是否科学?
  
  陆明华(上海博物馆)
  中国最早的青瓷——确切地说是表面施以薄薄青色或青黄色玻璃质的灰色或灰白色胎的半陶半瓷制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瓷器的发明,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开端。而它出现的最初阶段,实际上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但这个过程究竟长到什么程度,我们现在实际上还无法搞清。
  有关中国最早的、我们通常所说的原始青瓷,到底出现于什么时候,现在还很难说清楚。已知的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出土青釉标本,似乎已把原始青瓷的烧造时间上推至新石器时代,还有河南偃师二里头也出土了青釉制品,其时代也早于通常公认的原始青瓷出现的商代,它们到底是否是最早的原始青瓷,现在还有待深入探讨。另外,上海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在上海闵行马桥地区(原上海县马桥乡)进行的三次发掘中,出土了青釉和黑釉残片,据研究,遗址存在年代距今2500-3900年,相当于夏代-商初,有学者根据科学测试结果认为,“马桥夏商样品是目前所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原始瓷”。
  
  当然,我们现在对于原始青瓷的界定,实际上还有值得完善的方面。看来,我们过去所说的原始瓷这一概念现在也面临着挑战,这种被我们习惯称呼为原始青瓷的作品,到底应该对它确定一个什么定义?初期青瓷?初创作期青瓷还是早期青瓷?
  近年来,有的考古专家对此提出过不同看法,如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在江苏无锡鸿山发现了一个春秋战国时期的遗址,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釉制品和玉器等文物,这是21世纪初十分重要的陶瓷考古成就,2004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之一。鸿山出土的青釉制品,造型品种十分丰富,不少制品制作工艺十分精美,许多器物迄今为止还没有在其他考古发掘和传世品中被发现过。
  有的研究者认为,这些青釉制品就是青瓷,他们认为原始青瓷的说法不科学,认为瓷器就是瓷器,在中国陶瓷史上,并不存在一个原始瓷阶段。对于这样的说法,笔者觉得应该引起学界的重视,因为原始瓷的概念是二十多年前我们的前辈专家经过考古实践和科学研究总结出来的,如果现在讨论这一问题,就必须重新评估这一问题。
  
  龙纹与莲花于越窑青瓷的意义
  
  黎淑仪(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晚唐至宋初时期偏安一隅的吴越国,成功烧制刻划精美的五代越窑青瓷,是中国青瓷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其令人刮目相看的因素至少有三:一、越窑青瓷成为吴越国的贡瓷,由于特殊的需求而催生高水平的优质产品;二、越窑青瓷随着社会习尚及技术累积,成功模仿金银器的錾凿花纹与金属造型,刻划精美,展示极高的工艺成就;三、越窑青瓷发挥深远的影响,下启宋代瓷器的刻划花纹装饰。
  
  龙纹是帝王权力的象征,而莲花是表征佛教的花朵。钱氏家族据地称王,又崇奉佛教,这两种特殊的纹饰,提供既广阔又有深度的讨论空间。集中讨论刻划精美的越窑上的龙纹与莲花,可以深入探讨吴越国越窑青瓷的工艺特色、成就及影响。
  
  “秘色瓷”研究的终极难题
  
  李刚(浙江省博物馆)
  何为“秘色”?这是研究“秘色瓷”的终极难题。据宋人的解释,是因“秘色瓷”由吴越统治者专门用于进贡,“不得臣下用”,所以称为“秘色”。于是,“秘色”被赋予了“秘密”之意。
  有一部分学者将注意力集中到了“秘色”之“色”字上,认为“色”应解释成“种类”或“等级”,“秘色”即“秘密种类”,“秘色瓷”就是皇帝使用的最高等级的瓷器,法门寺真身宝塔唐代地宫衣物账上的“秘色瓷”的写法被引以为证。这种见解其实仍然没有绕出宋人关于“秘色”定义的樊篱,除了得不到“秘色瓷”的出土事实支撑外,它至少还有四点不能自圆其说。(1)在“秘色瓷”被越地官府作为土产向中原朝廷进贡的同时,北方定窑等窑口生产的白瓷精品也同样被当地官府用于土贡,这两类贡瓷均属“最高等级”的瓷器,但“秘色”却从不用来称呼白瓷。(2)倘若“秘色”为瓷器的“最高等级”,那么这个名称应涵盖各类宫廷用瓷,然而,北宋晚期建窑烧制的带“供御”“进款的那类御用黑瓷,明清景德镇御窑厂生产的釉下彩、釉上彩、斗彩、铜红釉、钴蓝釉、白釉、茶叶末釉等瓷器,均未与“秘色”结缘。(3)越窑衰落后,“秘色”被用来称呼龙泉窑青瓷、高丽窑青瓷、余姚官窑青瓷,甚至广东出产的青瓷亦被称作“南越秘色瓷”,这只意味着“秘色”概念的延续,而不是转换,如果“秘色”的含义确为御用的“最高等级”,那它绝不可能转换为民用的“一般等级”。(4)法门寺真身宝塔唐代地宫衣物账将“秘色瓷”记为“瓷秘色”,只是将表明质地的字前置而已,“秘色”的含义并未因此而改变,“瓷秘色”完全等同于“秘色瓷”,衣物账将金花银盆、金花银菩萨、金涂银记为“银金花盆”“银金花菩萨”“银金涂”,所反映的正是相同的语言习惯和书写习惯,器名的性质丝毫未变。
  总之,毋庸置疑的客观事实证明,“秘色”绝对不是“秘密种类”或“最高等级”。
  
  飞青瓷是青瓷发展的最终境界
  
  今井敦(东京国立博物馆)
  釉中含铁料,带有褐斑的青瓷,日本称为“飞青瓷”。数量颇多的飞青瓷精品传世东瀛,而茶道中所用的花瓶,尤其为人珍视。
  石桥美术馆收藏的飞青瓷花瓶,色调粉青,比日本所称的砧青瓷釉色偏绿,但又不同于所谓天龙寺青瓷的深绿色。釉面散落的形状各异的铁斑褐彩,当是作者有意点染而出。青瓷釉中向下流溢出的铁斑则褐调更深。
  与这件作品器形近似的还有英国大维德财团(编者注:即大维德基金会)藏品。飞青瓷玉壶春瓶则见于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国宝、传世于鸿池家)和瑞士保尔财团,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藏品。另外,也有口部扁圆的飞青瓷蒜头瓶(重要文化财、私人藏)。值得注意的是,欧洲各美术馆收藏的作品很可能原先都传世于日本,而福井县福井市的一乘谷朝仓氏遗址中(第100次调查)也出土有蒜头瓶的碎片。
  这些作品的器形和釉色没有太大差异,尤其是底部的处理几乎完全一样。可见彼此产地相同,制作时期相近。从胎土、釉色以及造形特征来判断,都为浙江省龙泉窑所烧造。关于制作年代,过去曾有南宋末元初之说,但是从玉壶春的器形来判断,元代更为妥当。至治三年(1323年)或稍后,一艘由庆元(今浙江省宁波)驶向日本的商船在韩国新安海岸附近沉没,其打捞品中也有飞青瓷的盘和。
  韵味隽永的飞青瓷,与汝窑青瓷的崇高和官窑青瓷的深邃不同。黑中带褐的铁斑纹散于釉面,使釉色更具变化,增添雅致。青瓷本来追求玉的质感,在不露胎色上下过不少功夫,而飞青瓷则打破了宋瓷所追求的和谐,刻意突出铁斑褐彩与器足露胎处的红褐色,以及青瓷本身釉色的三者对比,匠心独运,别有情趣。元代处于新旧交替时期,各种装饰技法并存,而极盛于此时的飞青瓷可以说是宋瓷,同时也是青瓷发展的最终境界。
  
  官窑“米色青瓷”是北宋到南宋技术变迁时期的重要作品
  
  佐藤萨莱(常山文库)
  宋代官窑青瓷中,釉调呈现丹黄褐色的青瓷在日本被称为“米色青瓷”,作为与粉青釉青瓷不同的一类为人所知。在日本,“米色”指淡黄褐色。此类青瓷,向来被认为是“由氧化焰窑变而造成的青瓷失败之作”。日本不仅收藏有瓷片标本,而且还有数件完整作品。近年来,陶瓷研究者开始重新思考米色青瓷的产生背景,而不仅仅是将其作为失败之作而草草了之。
  昭和五年(1930年),小笠原彰真受大谷光瑞之派遣到杭州调查并发现了郊坛下官窑。此后,中国、日本、欧美的众多研究者陆续前往考察,采集了不少瓷片与窑具,尤其是曾任杭州领事的米内山庸夫收集到很多精美的瓷片,而他自始就主张郊坛下官窑的青瓷可分为色调粉青的和色泽淡黄褐的两类。

  由米内山创始的“米色”之称,又经过大约二十年左右,才作为官窑青瓷的一类而广为人知。这种淡黄褐色调的米色青瓷,除了在窑址出土的瓷片中不断地出现外,更由于一件长颈胆瓶的出现,加深了人们的认识,使人们将它作为官窑名作而倍加欣赏。昭和三十六年(1961年),日本知名的陶瓷研究者小山富士夫在《世界陶磁全集 宋》中,将一件米色青瓷的长颈胆瓶与东京国立博物馆的葵口碗,静嘉堂文库的双耳香炉一并作为珍罕的郊坛下官窑作品加以介绍,而撰写解说的尾崎洵盛也对这种淡黄褐色的官窑青瓷备加推崇。值得留意的是,小山还没有将这种淡黄褐色的青瓷称为“米色”,而称其为“呈现完全氧化的琵琶果颜色”。事实上,从这时开始,米色青瓷已经作为官窑的优秀作品被陶瓷研究界及鉴赏界所认可。
  宋室南迁以后,继续烧制青瓷,由于南北方的窑构造有别,胎土以及釉料的种种差异等原因,很可能就烧出此类米色青瓷。换句话说,它可能是“从北宋到南宋技术变迁时期的重要作品”。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期西方对中国青瓷看法
  
  柯玫瑰Rose Kerr
  本文章用1896年、1911年和1915年连续出版的三本重要的英文作品来追踪1875年至1915年,中国清末和民国初年之间,西方大众和学界中对中国青瓷的知识和看法。
  第一本书是博学的英国人,Stephen Wootoon Bushell(1844-1908)写的。他是1868年至1900年间北京英国督使的医生。他1896年用美国一个收藏家(W.T.Walters)的物品为插图,出版了一本节略他的中国陶瓷历史知识的书。形容了他的医生工作怎么给他方便:能进入一般外国人严禁的宫廷和住家,并也能看到其中的许多中国收藏家的宝物。Bushell把《陶说》翻成了英文,并修改了稍早出版的法文《景德镇陶录》翻译中的许多错误。他也看了1823年出版的《浮粱县志》中的《陶政》和1881年出版的《江西通志》。Walters的收藏虽不允许Bushell多谈唐、宋代,但他仍图例了一个明初的龙泉青瓷瓷碟和一个有木座的钧碗,一个精细的康熙青釉瓷瓶和2件18世纪仿宋形的青釉瓷瓶。
  Bushell医生也被大英博物院和维多利亚博物院托请在北京购买古董。他的知识可以1882年他为维多利亚博物院买的一个深蓝的钧窑碗和一个哥窑碗作证明。这个黑胎、淡灰釉的碗,Bushell形容是有“金丝铁线”的“宋朝哥窑器”。
  第二本同样有趣的书,是A.W.Bahr写的。这书(不是中国陶瓷历史)是简介1908年上海英国皇家亚洲社的中国北方分社组办的一个展览。今天这一组织在伦敦仍存在,并继续定时演讲节目和期刊出版。1908年的展览目的是首次试着在中国本国组办一个介绍当时所认识的中国历史的陶瓷集会。它的规模很大,有3000件以上的展品,可谓是一个“完全的成功”。
  Bahr的书也是以历史分章。从汉代开始,最完全的章节贡献给明、清两代,而宋代是用以下轻率的语言形容:
  “原始或宋朝。这期间的产品,如想象,是非常原始,传世的品物涂有均融或斑染的平素或有裂纹的单色釉。常见的釉色有白的,洒酒红的淡紫,青或不同的绿,淡灰蓝或‘月明>,和深紫或茄色,真实品被中国收藏家视为珍宝物,但在外国收藏中不常见。”
  换句话说,这是一个西方对中国陶瓷历史的翻解,只有稀少件插图的宋代陶瓷,而且都显示低质。相对的,清代瓷器的插图很丰富。
  一本非常不同的书是大英博物院R.L.Hobson写的。虽只是四年后在1915年,由同一出版社,Cassell&Co.出版的,这本书的内容更加完全和学质也更高。Hobson先生在书的第一章,他称“原始时期”,专谈唐代前的陶瓷;第二章谈汉代,在此他只谈到了有绘饰和铅釉的明器,没提青瓷。然而,在第三章谈唐代时,高温烧的白瓷和青瓷都包括了在内。Hobson告诉我们当代对中国陶瓷历史的知识不足,如以专窑类系来分论仍太早。当代存有的真知识是从诗和《茶经》中取得。
  《茶经》中谈到越窑,这个他正确地鉴定是来自浙江的绍兴府一带。“秘色”也被提到。因这是“秘密色”,所以很难确鉴,而且是中国陶瓷学者中许多争辩的起因。有的认为它的名是指用秘密生产方法,也有人认为这釉色是平民禁用,而专为钱氏王家使用。Hobson引用了《景德镇陶录》和其中有关“秘色”的材料。
  值得考虑的是在1915年,外国学者已多有讨论越窑。Hobson形容当时的知识程度:
  “中国自夸青瓷多种,但只有大胆的人才能确鉴单件越窑器物。专留到欧洲的青瓷,来源多号,其中不是不可能有越窑烧的,但在目前,可惜的是,我们仍无能鉴定它们。”但Hobson却竟然图例了两件私人收藏的器品,一个是他坚定的“绿釉壶”和一个稍早的“唐代灰石瓷盖有不透明的青灰釉的圣瓶”。
  他的书有十七章,其中六章专奉给宋代陶瓷。第四章是谈朝史和它的重要陶瓷,包括传说的“柴窑”。Hobson提醒我们,当代欧洲缺少中国文献的知识,没有看到宋代陶瓷的机会,而依靠清代的仿制品。在1915年的前几年,宋代陶瓷的价值和对它们的兴趣都大有增高,同时,许多真实品也从中国被“引诱”出来了。但是许多有关宋代陶瓷的分类和胎、釉的正确分析中的问题仍都还存在。
  第六章谈龙泉窑。Hobson用《景德镇陶录》 《陶说》 《格古要论》 《江西通志》和其他零碎的中国文献翻译,凑合起这窑系场的历史及其产品。他正确地推测到青瓷必定是在整个龙泉地区有大规模的生产,他提到了琉田、金村和丽水的窑。图例用了三件私人收藏的精美器品和一件存在德国Gotha市博物馆的器品。
  从这简单的概观可见从19世纪后半叶开始,一两个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已开始收集发展有关中国陶瓷,包括青瓷的知识。最重要的是S.W.Bushell。然而,在20世纪初,许多西方人,包括上海居民,对中国明代前的陶瓷的兴趣和知识都很少,早期的青瓷就留给中国收藏家们。到1915年时,唐和宋代陶瓷在欧洲开始被收藏,学者们如R.L.Hobson,他虽不会中文,但他细心地用当代有的翻译的中文文献作为他研究的基础,已写出了研究资料有关的书,并认识到要对中国青瓷历史有更清楚的了解需要将来的考古发掘。

提交会员:吴 | 浏览次数:
复制 】 【 打印
收藏分享
 
龙泉青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龙泉青瓷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龙泉青瓷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龙泉青瓷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龙泉青瓷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龙泉青瓷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如:由于互联网的多次转载,造成文章的作者/来源丢失,如果有您的文章未注上名。),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龙泉青瓷网联系。

>>相关资讯:

上篇文章:长青社、长庆社、产业行帮   下篇文章:略论珠光青瓷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龙泉青瓷网的观点或立场
用户登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