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陶瓷知识 >> 略论珠光青瓷
文章阅读

略论珠光青瓷

作者:余光仁 余明泾 | 来源:收藏期刊 | 时间:2010-08-07 | 阅读权限:游客身份 | 会员币:0

  五百多年前,日本有位被誉为“茶汤之祖”的高僧,他酷好中国文化,尤精中国茶文化,在他的主持改造下,日本茶道得以完善光大。这位高僧名“村田珠光”。相传珠光极喜使用的中国茶盅是一种枇把黄、釉色润、深腹、敛口、小圈足的小碗,碗口以下弧线内收,器内壁划刻简笔花草间配“之”字形篦纹,器外通体划刻折扇纹,这种特色的中国瓷应“珠光”大师之名被誉为“珠光青瓷”,驰名世界。
  珠光青瓷是指一种主要以刻划花间饰篦梳、篦点纹为主要特征的青釉外销瓷碗。20世纪50年代陈万里先生在闽南同安汀溪窑考察时,发现并认为该类纹饰的青瓷碗等器物就是日本人所称的珠光青瓷,学术界约定俗成,一直以“同安窑”或沿用日本称谓“珠光青瓷”来称呼这类瓷器,而将宋元时期与汀溪窑风格类似的仿龙泉青釉刻划花间篦点、篦线纹的福建窑也称为“同安窑系”,也就是收藏界所说的“土龙泉”。
  福建省目前已在45个县市发现近百处窑址烧造这类青瓷。谈到福建宋元青瓷,许多文章中常见“同安窑系”“珠光青瓷”“珠光茶碗”等名词,部分人将福建宋元所产青瓷,甚至模印的青灰瓷碗盘及无篦纹青瓷碗盘,一古脑当成了“珠光青瓷”。
  同安窑系是指以汀溪窑场为中心的青瓷体系。珠光青瓷是指一种外刻直线折扇纹、猫搔纹,内刻划卷草、花卉间饰篦梳篦点纹的青瓷,多呈青黄色,类似枇杷黄色茶碗。村田珠光(1423>1502年)因开辟了茶禅一味的“草庵茶风”,被日本人尊崇为日本茶道的开山祖。“据日本博多地区商人米屋与七写于日本天保二年(1831年)《传来书》(一种专为记录茶碗来历的文字)的记载:延德元年(1489年),珠光去参拜太宰府天满宫,途经博多附近的千代之松原,偶然捡到一些青瓷茶碗碎片,非常喜爱,于是他请博多乡绅安排,雇人在捡到碎片的地方挖寻,结果挖到了许多刻篦纹的青瓷茶碗。珠光将其中一个完整的献给足利义政将军,将军高兴之余,就用发现者珠光的名字命名这种茶碗,称‘珠光茶碗>。事后珠光还在剩下的茶碗中选了一个送给米屋与七的先祖——当时的乡绅。这只茶碗传到米屋与七手中又被卖给宫泽主水,最终为东京都港区的根津美术馆收藏”(稻田正宏《两种珠光茶碗》)。陈龙、陈陶然先生在《福建古代茶具》一文中介绍这种茶碗:“以敞口沿稍内收、底部附浅凹足为特征。口径约16>18厘米,足径5>6厘米,高7>8厘米,碗胎呈灰白色,釉色青中闪黄,碗内壁多刻花,有篦点、篦划装饰,外壁则刻复线纹,某些碗内底部划成一个圆圈。上述特征与《山上宗二记》等一些日本茶道文献记载相符,称珠光茶碗是中国制造的茶碗,最初为千宗易所有,后来以一千贯的价格卖给了三好实休,其后又成为细田信长的掌中之物,在本能寺之变(1582年)后就被烧毁了,颜色是稍带红色的咖啡色,在外面竖着刻了27条沉线>>萨摩屋宗折也拥有与此相同的珠光茶碗>>”“其完整器物在国内传世很少,可以想见当年的制成品似乎都用于外销”(陈万里《闽南古代窑址调查小记》)。据目前考古发掘,福建省很多宋元遗址中都见出土,可以说除外销以外,亦供应本地市场,得到民众的普遍欢迎。其实,“珠光青瓷”在当时只是一种低档的大众生活用品,大量外销海外,以价低而赢得市场,以致珠光青瓷能从地下挖到不少。珠光之名传播之时已是1489年了,这时这类青瓷窑场因青花瓷的挤压和海禁等原因早已倒闭。
  关于汀溪窑的烧造年代,史册文献均无记载。20世纪70年代中期,李辉柄先生从分析汀溪窑的年代、器形、釉色、装饰手法等入手,根据在日本镰仓海岸、唐津山麓遗址和太宰府附近、福冈湾底等地的镰仓时代遗址出土的汀溪窑青瓷,以及在窑址中发现的具有元代器物典型特征的双鱼洗,提出汀溪窑“上限至少应在南宋”“下限可能为元代”的观点。近年来,有学者基于闽北地区北宋墓出土同类器物为参照,提出汀溪窑始烧年代为北宋中晚期。闽北与浙江、江西两省交界,工艺技术传播及物质流通便捷;闽南与江西、浙江相距较远,古代交通落后、技术保守,传播期相对要长些,故笔者赞同李辉柄先生的观点;汀溪窑烧造年代为南宋至元。
  
  《中国陶瓷》《中国陶瓷史》均有同安窑辞条:同安窑青瓷的釉色多为青黄色,在氧化焰中烧成,也有呈青绿色者,则是在还原气氛中烧成。胎比较坚硬,但青黄釉器胎的坚硬程度明显不如青绿釉。同安窑青瓷的装饰有福建地区特色,一般多在盘、碗等器物的里部刻两组花草纹饰,空间用篦状工具或横划或直印,横划者呈篦状复线,直印者呈并排的篦点,它们使用的是同一种简单工具,而产生的效果截然不同;在器物的外部则多饰以直线或斜线纹,有的刻成菊瓣纹,多数的为复线篦划纹,篦划纹有宽有窄,宽篦划有七八条甚至十一二条复线,窄篦划纹则只有几条复线>>
  那么,这种被珠光大师誉为茶道至品的中国瓷究竟出身如何,又是在什么时候走向世界的呢?
  
  珠光青瓷的鲜明特色
  
  笔者曾对珠光青瓷的若干窑口进行考察,收集到不少瓷片标本,现将它们进行排比分类。
  珠光青瓷从胎、釉、形制、纹饰而言是中国青瓷的一个分支,其技法源于越器,仿之龙泉青瓷和耀州瓷,从形制、胎釉、工艺和纹饰诸方面都可见到越、龙泉、耀瓷的印迹。
  釉色:多呈青绿、青黄、枇杷黄或青灰,釉色有越窑、耀州窑的风格,釉质近龙泉,釉多透明,但釉层较龙泉薄而较越器厚,多施半釉或釉不及底,釉施一次至多两次。
  胎骨:坚硬、致密,淘洗不净,多有沙粒,胎色灰白或灰色。
  装烧工艺:珠光青瓷碗类在工艺上还有一些特点,即所谓碗心“线环”现象。这是工匠在碗胎做成后,在器内底心用环状印模压出一个与底足相应的圆圈,上釉烧成后,碗心有十分显见的环状积釉圈,这就是日本陶瓷文献中称之为“线环青瓷”的由来。多用龙窑、匣钵单烧,置仰烧、叠烧、托座叠烧,少有垫烧。
  形制:多宋元形制,有盘、壶、碗、炉、冼、瓶、罐、杯、盅、砚、鸟食罐及动物塑件。
  纹饰特点及主要题材:有的器内外双面划刻印花,器内划卷草纹加篦纹“之”字排列,形如锯齿;器外扇形划纹。有的器内划花,碗心刻划莲花纹,内壁配篦纹或猫搔纹。有的器内饰卷草刻花,饰篦点“之”字纹,中心刻花团菊纹。还有的器心印花草纹、动物纹、吉祥文字等。有的器物外壁划、印有蕉叶纹,叶脉篦纹刻划,闽北窑口的刀法极近耀州窑的“半刀泥”刻工。
  珠光青瓷是青瓷的一支,受浙江青瓷,尤其受龙泉青瓷影响最大。福建毗邻浙江龙泉,以珠光瓷产量最多的福建松溪窑和浦城窑、同安汀溪窑瓷品为例,珠光瓷与龙泉瓷之异同如下:
  胎釉:珠光瓷胎骨杂质较多,釉水薄青,釉不及底,露胎,大多较粗糙;龙泉胎纯、质细、釉水厚,釉色清净润泽,多呈梅子青、粉青色,多次上釉乃至全器满釉。
  成型工艺:珠光器修胎草率,有跳刀痕;龙泉器修胎工整,器表平滑,且龙泉器多陈设艺术品、仿古大器或祭器,而珠光瓷多以日用品碗盏居多。

  装饰风格:珠光瓷胎体厚重,在纹饰上承接龙泉特色,常见纹饰有:中心团菊纹;外划篦点花草纹、中心团菊纹;外饰对称昆虫花草纹间“之”字形篦点纹。中心印花,外围饰划花、篦点纹等,集刻、划、印花于一身的器物只有松溪窑、同安窑有,划“3”字形纹间篦划纹。另外,龙泉器常用的堆、贴、塑、浮雕等手法在珠光器中少见。由此可见,珠光青瓷的纹饰风格与龙泉窑联系十分密切,但又有其自身特色。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同安窑系的青瓷中也有一部分光面无纹的器物。
  
  烧造珠光青瓷的富场
  
  1956年,晋江同安(现属厦门)有关部门要在辖区的汀溪修建一座大型水库,意外地在水库工地挖出大量瓷片、窑具。这一年冬天,陈万里等专家闻讯赶到这里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大量卷草纹和篦纹青黄釉碗,类似日本学者称之为“珠光青瓷”的碗,经过进一步考证,确定了“珠光青瓷”产地为同安县汀溪窑,纠正了以往日本学者误认为珠光青瓷产自浙江德清后窑的看法,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
  这之后,福建通过多次文物普查,现已查明,在厦门、泉州、南安,安溪、莆田、连江、松溪、浦城等45个市县的百余处窑址主烧或兼烧这类青瓷,因这类青瓷最早在同安汀溪窑发现,故学术界称这一类窑为同安窑系。
  汀溪窑位于现厦门同安区汀溪水库,分布于库区大坝外4座山头和库区的一个小山坡,部分已被水库淹没,面积约4.5万平方米。历年调查,发现窑床十余处、作坊遗迹一处。其产品以日用生活器具为主,碗的产量最大,占到八成以上,最能代表该窑特色的是类枇杷黄色的“珠光青瓷”碗,庄为玑先生称之为“土龙泉”。其器型有敞口、撇口、直口、敛口、侈口,又有深腹、浅腹,宽、窄与高、矮圈足之分,造型以朴实厚重为主,但修坯、挖足略粗糙草率。装饰以刻划花为主,题材见荷花、牡丹、菊花、卷草及婴戏等;印花较少,仅见碗内心印双鱼、荷花、鹿纹,内外腹壁还是刻划花卉、卷草等。最具表现力的是刻划花卉、篦线、篦点纹,刀功娴熟老到,线条流畅自然、矫健洒脱、活泼自由。
  通过多年来的陆上、水下考古证实除了福建百余处窑址外,浙江东阳、江山、金华、温州等地,广东潮州、汕头等地也生产这种瓷器,其中以福建产品最多、最好。
  关于珠光青瓷的烧造年代,文献无记载。但可根据各窑场的烧造时间进行推断。比如随着汀溪窑产品的器形、釉色、装饰手法等逐渐明朗,同时根据在窑址中发现的具有元代器物典型特征的双鱼洗,再加上日本镰仓时代遗址出土的汀溪窑青瓷,笔者认为珠光青瓷的烧制年代应为北宋至元,其高峰期在南宋。
  
  珠光青瓷的出口外销
  
  福建仅烧造珠光青瓷的窑场就多达百余处,加上其他地方的窑场,数目惊人。据统计,古泉州所属7个县(包括同安在内)就发现古窑址400多处。差不多同时期的这么多窑场同时作业,产量是何等的惊人。如此多的产品,当地人显然消费不了,那么它们究竟销往何处?
  泉州地处福建南部,是中世纪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国际港口之一。有专家指出,古泉州地区自唐宋以来,特别是宋元之际,古陶瓷窑场大量出现是和当时的陶瓷外销有密切的关系。从文献资料和调查所发现遗物以及国外出土的标本看,完全可以证实这一地区出现的陶瓷窑场是为适应对外贸易而建立的,而这些窑场烧造的产品,更是为适应外销需要而生产的。
  
  这么多的瓷器销到哪里去了呢?南宋理宗宝庆年间(1225>1227年),曾经担任泉州提举市舶司的赵汝适著有《诸蕃志》一书,在这本书中,赵汝适说:当时福建地区等处所产陶瓷,包括青瓷、白瓷、青白瓷、盆钵粗器以及瓷珠等,已行销于中印半岛、马来半岛、菲律宾群岛、东印度群岛、阿拉伯半岛、波斯湾沿岸以及东非海岸一带。该书所记陶瓷外销范围很广,计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囊括整个亚洲和非洲的许多地区。
  元代灭宋统一中国后,版图辽阔,国势昌盛,同时也沿袭了宋代的对外经济政策,对海运业非常重视,海上交通和海洋贸易更是盛况空前,陶瓷外销量进一步扩大。当时的泉州港一举超过了广州港,成为“东方第一大港”,乃至“世界第一大港”。曾游历我国泉州、广州等地的摩洛哥旅行家伊本巴都他在他的《伊本>巴都他游记》中曾称赞泉州港为“世界最大港之一,或径称世界唯一之最大港亦无不可也”。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曾说:“元朝瓷器运销到全世界”,他也称赞泉州港:“据商业额量说起来,这是世界两大港之一。”这个时期,中国瓷器出口外销的范围也比宋代更大。
  商人汪大渊曾多次从泉州港出洋,元顺帝至正间(1341>1368年)。他回到泉州撰成《岛夷志略》,记载了当时泉州陶瓷外销的国家和地区,有越南占城,缅甸淡邈,柬埔寨真腊,马来亚丹马令,吉兰丹丁家奴、苏洛鬲,新加坡龙牙门,菲律宾三岛,婆罗洲蒲奔、勾栏山,苏门答腊的日丽、三佛齐、喷喷、旧港、班卒、假里马打、花面、淡洋、喃噬哩,爪哇的遐来物、文诞、东淡邈,甚至远达东印度群岛的摩鹿加群岛的文古老和波斯湾,以及阿拉伯半岛等,共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据南宋赵汝适《诸蕃志》中记载:当时福建地区所出陶瓷,包括青瓷、白瓷、青白瓷等,青瓷是排列第一位的。在元代文献中,周达观《真腊风土记》一书记载了洋人的“采购清单”:“以唐人金银为第一,五色轻缣帛次之,其次如江苏真州之锡错,温州之漆盘,泉州之青瓷器”,这是最直接、最重要的记载泉州青瓷器外销的史料,可见元代青瓷仍是外销瓷器中的大项。
  从上述史料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宋元时期,珠光青瓷是福建出口量最大的瓷器品种之一。宋元以后,繁盛一时的珠光青瓷逐步衰落,渐渐退出外销瓷的行列,而替代它的是让无数人着迷的青花瓷。曾经兴盛了三四百年的同安窑系转而烧制其他品种或停产败落,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外销瓷的输入国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输出路线上的澎湖、西沙群岛、新加坡中屯岛、安宅、赤嵌海岸,以及如“西沙华光礁一号”“南海一号”海底沉船中,所发现的诸多珠光青瓷也可以证实这一点。
  见证了中日两国青瓷文化传承的珠光青瓷,在中国陶瓷外销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是古代外销瓷中的瑰宝。宋元时期,它和其他瓷器一起被装进木船,从泉州刺桐港出发,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地,曾经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

提交会员:徐 | 浏览次数:
复制 】 【 打印
收藏分享
 
龙泉青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龙泉青瓷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龙泉青瓷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龙泉青瓷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龙泉青瓷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龙泉青瓷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如:由于互联网的多次转载,造成文章的作者/来源丢失,如果有您的文章未注上名。),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龙泉青瓷网联系。

>>相关资讯:

上篇文章:论文如何给青瓷定义?   下篇文章:龙泉窑青瓷窑址的发现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龙泉青瓷网的观点或立场
用户登陆

加载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