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的没揭开的迷——哥窑
作者:雪菜肉丝 | 来源:网络转摘 | 时间:2007-12-24
浙江龙泉,这是一个僻静的小山村,但是从上个世纪初开始,纷至沓来的各种古董商以及疯狂的盗挖者,打破了小山村应有的宁静。所有外来者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什么金银财宝,而是为了找到传说中一种贵比黄金的宋代瓷器,它的名字叫哥瓷,产自文献记载的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哥窑。然而,从元代开始,人们对哥窑就一直是只闻其声不见其形,没有人见过真正哥窑的模样。到了近代,考古学者也只是依据文献中的只言片语的描述,来到这个据说是宋代遗址的龙泉村,希望在这里能够找到神秘的哥瓷。近一个世纪过去了,在龙泉,人们除了无望地停止了挖掘活动以外,对哥窑的认识几乎没有任何令人惊喜的进展,相反,随着对哥窑认识的一步步地深入,哥窑愈发显得错综复杂起来,而且产生了许多疑问,作为官窑的哥窑是否真的存在?被人们作为史据的文献是误传还是确有其事?哥窑到底在哪里?
|
|
宋代是我国古代瓷器生产的鼎盛时期。当时的瓷窑有民窑和官窑之分。民窑生产的是老百姓用的瓷器,官窑则专门为宫廷皇室生产瓷器。官窑的生产完全由宫廷控制建立,生产工艺及设计严格保密。常常是生产一批只选几件作为贡品,其余全部打碎然后就地掩埋,而留在宫中的瓷器也要世代相传。因为生产极为保密,产品又极为稀少,不仅窑址不易发掘,而且瓷器价值也不菲。钧窑、官窑、哥窑、定窑、汝窑都是当时的官窑,现在我们称之为宋代五大名窑。现在,除了哥窑之外的几大窑址,已经在各种考古发现中浮出水面,并且,通过专家的考察和鉴定,也对出土窑址中的瓷器进行了专业判定。因此,宋代四大官窑已经变得不再像以往那么神秘,只有依然无法确定准确地址的哥窑,牵动着人们的心。而且,自从元代以来,真品哥窑已经越来越稀少,唯一能绝对确信是传世哥窑的瓷器已经只能在故宫博物院中找到。
|
宫里头的传世哥窑也非常少,我们现在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哥窑藏品,也都是过去皇宫里旧藏下来的,这个是占了现有哥窑的很大一部分。北京故宫的传世哥窑大概也就二十多件吧。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恐怕也就百八来件吧。这相对许多其他时期的瓷器来说,是非常稀少的。这是因为它产自官窑,它是非商品生产,它直接,也只为皇宫服务,它的造型和花纹都是皇宫里的设计,完全按照皇宫需要的样子进行生产。而且,它在民间是根本不能流传的,这些东西古人可是不敢开玩笑的,一律是保密的。历经朝代更迭,保存至今的宋代哥窑瓷器数量非常稀少,民间流传的哥窑更是难见一真。能够看到的哥窑都是因为战争、人为、内盗等原因由皇宫流入民间。在古瓷研究中,学者们习惯把各种文献中描述的哥窑称为文献哥窑。它是为瓷器找到确切纪年的史料依据。李辉柄提到的故宫里被称为传世哥窑的瓷器,是发生在1932年的事情。当时故宫里的一位研究员在整理登记故宫瓷器的时候,发现了一批从未见过也没有任何宫中记录的瓷器。它浑身奇异的花纹,让研究员想起文献中描述过,但现实中一直未从出现过的哥窑。因为宫中的瓷器都是由官窑生产历代相传下来的,所以将它命名为“传世哥窑”。但是也就是这次命名,给后来的哥窑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
|
寻找哥窑的热潮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学者陈万里先生就是一位热衷的探寻者。不过他原本的职业却是一名治病救人的大夫。他过去做过北大的校医。他这个人兴趣很广的,他是在他的兴趣当中生活着的这么一个人。20世纪30年代前后,那个时候,陈万里是搞环境卫生的。他有一辆小吉普车,于是就在乡村里转,然后发现了很多瓷片。,特别是龙泉一带。他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于是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当时,他看到许多名贵的中国瓷器都被外国人运到国外去了,他觉得很可惜。他想在这方面作一些贡献,所以这样子的话他对龙泉这个地方的瓷器就发生了兴趣。第一次见到陈万里是1952年,那时他经常去调查官窑,我就跟着他,当时我也很年轻,小孩也爱玩,到处去爬山。同时还有就是好好地伺候老先生,背上背着他的被子,有时候他骑着毛驴,我牵着他的毛驴。那个时候的条件非常差。不像我们现在这样。也没有旅馆。
|
这个哥弟窑的传说与当地流传的章生一、章生二兄弟的故事十分吻合,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当时说,龙泉青瓷有两个比较著名的人,一个哥哥一个弟弟,各主一窑,就是各自烧造一个窑。哥窑烧的就叫哥窑,弟弟的窑也叫龙泉窑。至于这两个窑的区别,那就是龙泉窑,也就是弟弟窑是不开片的,青瓷,不开纹片的东西,而哥窑它是开纹片的,而且是黑胎。今天的龙泉,这个故事依然家喻户晓。每年正月,当地的木偶戏团就会走乡串户地演出章家兄弟的故事。而龙泉地区的烧窑人都奉章家兄弟为窑神,开窑必拜。
开片是一种非常奇异的技术,形成的机理就像这样的原理,就跟一个胖子穿上一个小的衣服一样,一绷,衣服裂了人没有裂。后来人们就有意识地利用胎跟釉膨胀系数的不同,烧出各种很美丽的裂纹。这技术还是相当高的。龙泉人烧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虽然当地人承认章家的哥窑,也有人一直在生产开片的瓷器,而“开片”的特殊工艺,正与文献中描述的哥窑的特征相符,但是否定龙泉窑就是哥窑的声音依然存在。他们的理由是,宋代官窑的技艺是绝不流向民间的,而当地人的烧窑技艺都是家传下来的。但有的学者认为,这一点恰恰解释了为什么在宋代五大官窑的记载中,唯独没有哥窑记载的原因。哥窑会不会就是民窑性质的瓷窑呢? 陈万里在章家哥哥窑的窑址中找到了答案。 原来,章家哥哥窑后来被称为龙泉哥窑。在窑址中出土的标本可以清晰地看到文献中描述的哥窑的特征,金丝铁线紫口铁足。但是这些标本和宫中的传世哥窑又有很大的不同。 那么,如果说陈万里在龙泉为文献哥窑找到了出处的话,那么宫中的传世哥窑又是什么朝代什么人烧造出来的呢?它与哥窑又有什么关系呢?
|
有人提出,照理说咱们国家的历史典籍是非常丰富的。历代对于皇帝的采买进贡,都有一些详细的记录。那么,能否在相关的文献中找到相应的记录呢?应该是有的。你比如说像青铜器和其他的一些物品,历代,特别是在乾隆时候,都有一个目录,但唯独瓷器没有。因为宫里对待瓷器,比起铜器、书画和其他宝物,就不那么太在意,因为这就算比较小的东西了。所以关于瓷器,宫里头有明确记载的很少。虽然陈万里解决了人们一直以来作为史料依据的文献哥窑的问题。但是人们对哥窑产生的疑惑并没有随着龙泉哥窑的发现而停止。另一个接踵而来的疑题是,既然文献中的哥窑、龙泉哥窑是民窑,而传世哥窑因为是宫中世代相传下来的,是官窑性质的瓷器,那么就要用考古的方法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宫中的传世哥窑是什么朝代生产的,二是窑址在哪里。1956年,第一支国家考古队开始了解谜传世哥窑的调查工作。因为传世哥窑和龙泉哥窑的形状特征有相近之处,所以工作还是从龙泉展开。当时的考古队对龙泉展开了有史以来最完整最细致的实地调查。很快他们就有了重大发现。在龙泉山的山脊上,他们发现了大规模的古代窑址的遗址。人们希望这会是宫中传世哥窑的出处。然而随着出土挖掘工作不断推进,当考古队员完全清晰地看到窑址的全貌时,却是又惊喜又失望。惊喜的是出土了三条大规模的宋代窑址,失望的是这三个窑址不仅是民窑,而且出土的标本也表明和传世哥窑完全无关。 我认为就是龙泉哥窑应当是文献中的哥窑。宫里头的不是在龙泉烧造的。因为龙泉没有发现。 |
现在对于宫里的传世哥窑,有人认为是不可靠的赝品,反正是持怀疑态度。因为,一个是窑址没有,第二个墓葬里没有出土。所以他就对这个进行怀疑。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不是从有纪年的墓出土的东西,是不能确定年代的。 就在人们对宫中的传世哥窑的身份议论纷纷的时候,从韩国传来了一条令人意外的消息。在韩国的海域中,他们打捞出了一条中国古代的沉船。是一条装载着中国古代瓷器的沉船,船上恰恰有一只装有哥窑特征瓷器的箱子。当中国的古瓷研究专家赶到打捞现场,对沉船做出年代断定时,他们发现这是一条元代的沉船,船上装载的瓷器也产于元代。难道传世哥窑真的是元代瓷器,而不是宋代官窑? |
认为是不可能的。第一个,它的造型比较大,我们宋代的瓷器一个最大的特点是造型比较小。到元朝以后个体就比较大了。而且宫里对元代的瓷器收藏得比较少,因为它没有官窑。所以元朝的青花什么的都没有,宫里收藏元朝的瓷器几乎是等于零。我认为它很可能就是修内司官窑。我坚信不移,将来它的窑址一定在杭州附近发现。 修内司是在南宋时期的一个官署,是专门负责建筑、修缮的一个国家机构,一开始执行 部分烧瓦的任务,它所建立的烧窑点,后人就称之为修内司窑,文献中记载,它的地点在浙江凤凰山。
| | | |
提交会员:admin | 浏览次数:
【 复制 】 【 打印 】
收藏分享
龙泉青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①
|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龙泉青瓷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龙泉青瓷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龙泉青瓷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
② |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龙泉青瓷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龙泉青瓷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
③ |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如:由于互联网的多次转载,造成文章的作者/来源丢失,如果有您的文章未注上名。),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龙泉青瓷网联系。
|
④ |
本网所有信息仅供交流学习之用,转载均注明出处(如有遗漏请指正),如果你不希望您的作品被转载,请来信我们将做删除。(admin@lqqcw.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