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青瓷新闻 >> 浙江文化留住了民族文脉,保护精神家园
新闻阅读

浙江文化留住了民族文脉,保护精神家园

作者:佚名 | 来源:龙泉青瓷网 | 时间:2009-01-14
   浙江文化留住了民族文脉,保护精神家园:“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即将陆续出版了,看到多年来我们为之付出巨大心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以这样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我和我的同事们乃至浙江省的文化工作者都由衷地感到欣慰。

    山水浙江,钟灵毓秀,物华天宝,人文荟萃。我们的家乡每一处都留存着父老乡亲的共同记忆。有生活的乐趣、故乡的情怀,有生命的故事、世代的延续,有闪光的文化碎片、古老的历史遗存。聆听老人口述那传讲了多少代的古老传说,观看着那沿袭了多少年的传统表演艺术,欣赏着那传了多少辈的传统绝技绝活,参与那流传了多少春秋的民间民俗活动,都让我深感留住文化记忆、延续民族文脉、维护精神家园的意义和价值。这些从先民们那里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不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无不寄托着劳动人民的情感追求,无不体现了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的文化创造。

    然而,随着现代化浪潮的冲击,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生活方式的嬗变,那些与我们息息相关从不曾须臾分开的文化记忆和民族传统,正在迅速地离我们远去。不少巧夺天工的传统技艺后继乏人,许多千姿百态的民俗事象濒临消失,我们的文化生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面临岌岌可危的境况。与此同时,我们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切地感悟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民族的文脉得以延续,让人们的精神家园不遭损毁,是如此的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正是出于这样的一种历史责任感,浙江省承担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综合试点省的重任。浙江省文化厅从2003年起,着眼长远,统筹谋划,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抓点带面,分步推进,搭建平台,创设载体,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为浙江省乃至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进,尽到了我们的一份力量。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浙江省有44个项目入围,位居全国榜首。这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的一个佐证。

    浙江省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体现了典型性和代表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

    白蛇传说、梁祝传说、西施传说、济公传说,演绎了中华民族对于人世间真善美的理想和追求,流传广远,动人心魄,具有永恒的价值和魅力。

    昆曲、越剧、浙江西安高腔、松阳高腔、新昌调腔、宁海平调、台州乱弹、浦江乱弹、海宁皮影戏、泰顺药发木偶戏,源远流长,多姿多彩,.见证了浙江是中国戏曲的故乡。

    温州鼓词、绍兴平湖调、兰溪滩簧、茹兴莲花落、杭州小热昏,乡情乡音,经久难衰,散发着浓郁的故土芬芳。

    舟山锣鼓、嵊州吹打、浦江板凳龙、长兴百叶龙、奉化布龙、余杭滚灯、临海黄沙狮子,欢腾喧闹,风貌独特,焕发着民间文化的活力和光彩。

    东阳木雕、青田石雕、乐清黄杨木雕、乐清细纹刻纸、西泠印社金石篆刻、宁波朱金漆木雕、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硖石灯彩、嵊州竹编,匠心独具,精美绝伦,尽显浙江“百工之乡”的聪明才智。

    龙泉青瓷、龙泉宝剑、张小泉剪刀、天台山干漆夹纻髹饰、绍兴黄酒、富阳竹纸、湖笔,传承有序,技艺精湛,是享誉海内外的文化名片。

    还有杭州胡庆余堂中药文化,百年品牌,博大精深;绍兴大禹祭典,彰显民族精神,延续华夏之魂。

    上述44个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堪称浙江传统文化的结晶,华夏文明的瑰宝。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抢救保护工作的重大意义,浙江省文化厅、省财政厅决定编纂出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对浙江省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44个项目,逐个编纂成书,一项一册,然后结为丛书,形成系列。

    这套“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定位于普及型的丛书。着重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历史渊源、表现形式、代表人物、典型作品、文化价值、艺术特征和民俗风情等,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可读性和权威性。丛书力求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方式,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体现人民群众杰出的文化创造。

    我们设想,通过本丛书的编纂出版,深入挖掘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丰厚底蕴,盘点浙江优秀民间文化的珍藏,梳理它们的传承脉络,再现浙江先民的生动故事。

    丛书的编纂出版,既是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树碑立传,更是对浙江省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较为系统、深入的展示,为广大读者提供解读浙江灿烂文化的路径,增强浙江文化的知名度和辐射力。

    文化的传承需要一代代后来者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知。愿这套丛书的编纂出版,使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了解和掌握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从浙江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感受我们民族优秀文化的独特魅力,树立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社会责任感,投身于保护文化遗产的不朽事业。

    我常常想,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如此的博大精深,而生命又是如此短暂,人的一生能做的事情是有限的。当我们以谦卑和崇敬之情仰望5000年中华文化的巍峨殿堂时,我们无法抑制身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的自豪。如果能够有幸在这座恢弘的巨厦上添上一块砖一张瓦,那是我们的责任和荣耀,也是我们对先人们的告慰和对后来者的交代。保护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这样添砖加瓦的工作,我们没有理由不为此而竭尽绵薄之力。

    值此丛书出版之际,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有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有全社会的积极参与,有专家学者的聪明才智,有全体文化工作者的尽心尽力,我们伟大祖国民族民间文化的巨厦一定会更加气势磅礴,高耸云天!

    (注:本文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前言,题目为编者所加,略有删节。作者系浙江省文化厅厅长、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领导小组组长、“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总主编。)
提交会员:admin | 浏览次数:
复制 】 【 打印
收藏分享
 
龙泉青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龙泉青瓷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龙泉青瓷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龙泉青瓷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龙泉青瓷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龙泉青瓷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如:由于互联网的多次转载,造成文章的作者/来源丢失,如果有您的文章未注上名。),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龙泉青瓷网联系。
本网所有信息仅供交流学习之用,转载均注明出处(如有遗漏请指正),如果你不希望您的作品被转载,请来信我们将做删除。(admin@lqqcw.com)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龙泉青瓷网的观点或立场
品牌展示
相关新闻
  • 没有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