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青瓷新闻 >> 南宋官窑技术含量超汝窑
新闻阅读

南宋官窑技术含量超汝窑

作者:佚名 | 来源:网络转摘 | 时间:2009-05-25

南宋官窑技术含量超汝窑

       "官窑"一词,在中国古代的陶瓷历史上应该有两种解释:一为历朝历代专门为皇家烧制的御用瓷器,此为泛指。一为北宋和南宋时期的"两宋官窑",是为特指。宋官窑创建于北宋徽宗时期,在宋瓷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堪称宋瓷之粹。南迁后,因袭故京遗制,重建官窑,故宋代官窑有南北之分。由于存世量稀少,一千多年过去了,各种争论却一直不断。本刊记者为此采访了一直从事鉴定工作的中国文物学会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会长、CCTV《鉴宝》栏目特聘专家张宁先生,请他破解宋代官窑的一个个谜团。

        汝窑之外北宋另有官窑

        鉴宝:北宋汝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它也是专为皇宫生产御用瓷器的瓷窑,那么汝窑是否等同于北宋官窑,还是另有所指?

        张宁:这个问题在学术界一直有争论,有一部分人认为官汝窑即北宋官窑,考古资料证明,河南是我国唐、宋瓷窑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从河南全省的古瓷窑的分布情况看,各个时期瓷窑遗址绝大部分集中在京广铁路以西、北起太行山麓鹤壁、焦作、南到伏牛山东麓的平顶山广大地区。而铁路以东几乎没有古瓷窑的遗存。古汴京(开封)地处京广铁路以东,因此它不具备建窑烧瓷的自然条件。加上南宋官窑的产品与汝窑瓷器极为相似,所以人们认为,文献上的"袭故京遗制"是袭官汝窑,而不是袭所谓的"汴京官窑"。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宫中收藏三者相互印证,即可得出官汝窑即是北宋官窑,亦即汴京官窑的结论。

        然而,更多专家学者还是认为有一个独立的"汴京官窑"存在,我也是持这一观点。因为史书中所云:"宣、政间,京师自制烧造,名曰官窑。"这是对北宋官窑的最早记载。算来这窑口也就是有个十几年的烧造历史,但其产品十分的美观,做工细腻,胎和釉都"纤薄似纸",因此存世之珍品实在是凤毛麟角。这是由于历史上黄河数次的泛滥、改道,在河南开封一带,黄河已成为高悬在人们头顶的悬河,该窑址或已与古老的汴梁城一起,沉睡于10多米深的"大河之底"了。正是由于北宋官窑的窑址时至今日还尚未被发现,说"汴京官窑"不存在的言论也就不足为奇。相信随着科技发展,将来会有一天在黄河故道河底发现窑址,那时关于北宋官窑的争论就可以盖棺定论了。

图13 中国嘉德2008春拍南宋官窑琮式瓶2016万元成交

        南宋官窑延续北宋皇家梦想

        鉴宝:北宋王朝南迁后,继续烧造瓷器,那么南宋官窑是在哪里烧制的呢?

        张宁:宋王朝长期以来对"青瓷"有着一种不可或缺的迷恋和追求,即便到了"偏安一隅"的境地,也要透过这瓷器发出的幽光,去延续昔日浮华的梦境。因为宋高宗赵构在南迁时已经21岁,作为一个成年人,他对北方的奢华生活有着非常深的印象,于是我们没有在这个时期看到"国破山河在"的悲壮,却领略了"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自我陶醉。毫无疑问,这与青瓷在"南迁"后能够继续烧造有着直接关系,于是就有了"南宋官窑"。

        所谓"南宋官窑"是由宋高宗赵构为避战乱南迁临安(今杭州)继烧的"官窑",当时任命了旧臣邵成章为"总督造官",此人也甚是精明能干,且深谙帝王心思。于是在他的"勤奋工作"以及后来者的"敬业"下,南宋长达140多年的时间里竟基本没有断烧。其又分为"修内司"与"郊坛(南宋祭祀天地之坛庙)下"两种。

        有史料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及其精致,釉色润澈,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余如乌泥窑,余杭窑,续窑,皆非官窑比,若谓旧越窑不复见矣。"这段文字记载是我们今天研究宋代官窑瓷器的珍贵资料,它言简意赅,把宋代官窑瓷器建立的原因、时代、沿革及其建窑地点作了明确的叙述,使我们对民窑"受命"烧造"贡瓷"至皇家"自置官窑"烧造的发展过程有了清晰的了解。南宋人士叶置在自己的著作中明确的指出:"渡江中兴"之时,这种青白色的陶瓷美器就已经是"为世所珍"了,而此"世"非是"后世"乃为"当世"也。同时他还告诉了我们,在官窑的烧造历史上,是先有"修内司",再有"郊坛下",南宋时期的确有这个并存着的"姐妹窑"。如今这两个南宋官窑的窑址分别在浙江杭州的凤凰岭(南宋"修内司官窑"窑址)和乌龟山(南宋"郊坛下官窑"窑址)被发现。

        鉴宝:南宋官窑到底是怎么恢复烧造的?于何时开窑又于何时废止?

        张宁:史书上对此没有确切记载。但可以大致推断,宋高宗仓皇的从旧都汴梁逃往江南,于临安建立宫殿是为皇城之所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休整",尤其是与女真金国达成了"和平友好条约"后,赢得了暂时的安宁。于是,高宗皇帝于绍兴十三年的时候,就又开始摆上皇帝的谱了,是年他以天子之身份在皇城南面嘉会门外约四公里的地方设立郊坛"祀天拜地",进行大规模的郊祭活动。据记载,此时所用的九千二百零五件祭器,皆为青瓷产品,《咸淳临安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应用铜、玉者,权以陶、木。"就是本应该用铜用玉做的礼器,由于财力跟不上,可以用瓷器和木器代替(这里的"陶"就是指瓷器)。由此可见,至少在绍兴十三以前,祭典用瓷以及定都后宫廷用瓷,都需置建官窑烧造,这个官窑应即是文献记载的修内司官窑。修内司为官署,隶属于将作监,北宋始置,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诏将作监并归工程,修内司兼统宫廷窑务烧造的瓷器。据文献可知,修内司窑早于郊坛窑,其烧瓷史是短暂的。

        至于南宋官窑是什么时候废止的,更说不出具体时间。蒙古人灭掉金国以后,大举驱兵南下,在南宋恭帝的德
二年(公元1276年)攻陷南宋国都临安,恭帝及太子被元军俘获,历史上把这一年划作是南宋灭亡的"界线"。那么,南宋官窑瓷器的废止,应该在恭帝的德二年以前。虽然在恭帝被俘后,仍有皇室人员"继承大统",继续向南逃亡且苟延残喘,最后是在元军的逼迫下,七岁的幼帝在他的那个几乎无人知晓的年号--"祥兴二年"与皇族们一起投海自尽,是为南宋之彻底灭亡。但遗老遗少们于逃亡之路上是没心思烧瓷器的。南宋官窑从高宗的"渡江中兴"到恭帝的被俘国灭,前后140多年,比仅有十几年烧造历史的北宋官窑,应该说已经有了更强的生命力。

        南宋官窑瓷器更似美玉

        鉴宝:南宋官窑瓷器沿袭北宋汝窑烧造的旧制,他们两者从颜色上看起来很像,但是南宋官窑有什么自己独有的特点呢?

        张宁:南宋官窑与北宋不同者在于胎薄釉厚,更加的晶莹润泽,色如美玉。在一层被称作是"聚沫攒珠"般的气泡中,美伦美奂地将陶瓷晶莹的釉色之美与人类的灵性之光发挥得淋漓尽致。汝窑的烧制正处于北宋末年,只延续了十几年就停止烧制,南迁的匠人将技术带到杭州,从瓷器烧造上讲,南方的条件相对来说比北方优越。当时南方有越窑,有秘色,有龙泉,底子很厚,想烧官窑上手很快。所以在南宋初年,很快就把官窑像模像样地做出来了,尽管跟北宋官窑有所区别,但大体的样子差别不大。

        当南宋恢复祭祀制度时,很多礼器都没了,如果用金、银、铜等金属来做,国家的财政也不允许,所以就迫使瓷器迅速进入市场。所以,琮式瓶、花觚等造型,都是南宋官窑中的常见器型。

        南宋官窑瓷器的特点是如冰似玉,流畅简洁。碗、杯、盘、洗这些日用品,大部分只有少量刻花,有图案也是相当洗练的卷枝、莲瓣。大量的仿青铜礼器,连青铜器上常见的蟠龙、饕餮纹都很少见。官窑青瓷呈现的是内敛而干净的静谧优雅,即便在当代,也称得上是现代极简主义的先锋。

        后人总结南宋官窑三大特征:"紫口铁足",即器物口呈紫色,底足呈黑褐色;"粉青釉色",即胎薄釉厚,釉层丰富,给人以"雨过天晴"的美感;
"文武饰片",即器物表面呈现形如冰裂、蟹爪、梅花、蜘蛛网等的金丝、银丝和铁丝纹线。开片本来是一种技术上的失败,操作者掌握不好胎釉的膨胀系数,使得釉面产生了裂纹。窑工将错就错,索性让缺点变成特点,琢磨出了"冰裂纹"、"梅花片"这样美丽复杂的纹路来,倒成为官窑的一个特征,要比汝窑瓷的开片更加明显。

        一般讲碗、盘、蝶杯等小型器皿薄胎者居多。觚、炉、瓶、花盆等较大较高的器物则以厚胎者居多,瓷胎的色泽以灰色为基本色调,其胎是以瓷石掺入少量当地紫金土配制而成。这种土含有丰富的氧化铁,所以瓷胎呈现一种灰褐色。釉色以青为主,基本上可分为粉青、灰青、米黄三种色调,是以植物灰及石灰、长石、高岭土、石英等原材料配制的石灰碱釉,这种釉的一个最大特点是高温时粘度较大,即在高温下不易流釉,因而釉层可以施得厚些,使器物外观显得较饱满。薄釉一般施一次釉,施釉后以支烧具垫于器底,装入匣钵内烧制。器身全部满釉,仅留有支钉痕。厚釉瓷器大部分是垫饼烧,施釉在2次以上,多者达4次,装烧时往往将圈足底部釉层刮掉,在垫上垫饼,釉层不致粘连而报废。据传说,南宋官窑制瓷配方和生产工艺十分复杂,每件作品须经72道工序方能完成,成品合格率仅有1%,堪称"国宝"。可以说,官窑瓷比汝窑瓷的技术含量更高。

        官窑瓷稀少万金难求

        鉴宝:既然南宋官窑瓷器比汝窑的成就更高,那么官窑瓷的价值是否高于汝窑瓷呢?

        张宁:"官窑"的设立及宫廷用瓷的大量烧造,使宋代制瓷业达到了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巅峰时期,但最令人唏嘘的莫过于它昙花般短暂的命运,南宋官窑从兴起到跟随南宋一朝的灭亡只有100多年,这个成熟艺术类别在最辉煌的一刻烟花散尽。南宋皇朝覆灭后,官窑被毁,工匠失散。现传世珍品更少,散落在世界各地,价值连城。南宋官窑每次在拍卖市场上露面,都会引起轰动。1989年,在嘉德拍卖会上,一件直径仅为11厘米左右的官窑葵瓣洗,成交价高达2200万元,创下当时中国古陶瓷拍卖的最高纪录;2008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上,一件南宋官窑青瓷粉青釉纸槌瓶以6752.75万港元落槌,拍出了全球范围内宋瓷的最高成交价。完整瓷器罕有,残片也弥足珍贵。拥有一件南宋官窑完整瓷器是每一个爱瓷人的梦想。但那是可遇不可求的事,哪怕得到一块稍大的官窑残片,也要有好的运气。

提交会员:admin | 浏览次数:
复制 】 【 打印
收藏分享
 
龙泉青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龙泉青瓷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龙泉青瓷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龙泉青瓷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龙泉青瓷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龙泉青瓷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如:由于互联网的多次转载,造成文章的作者/来源丢失,如果有您的文章未注上名。),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龙泉青瓷网联系。
本网所有信息仅供交流学习之用,转载均注明出处(如有遗漏请指正),如果你不希望您的作品被转载,请来信我们将做删除。(admin@lqqcw.com)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龙泉青瓷网的观点或立场
品牌展示
相关新闻
  • 没有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