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青瓷新闻 >> 龙泉青瓷满载文化远足
新闻阅读

龙泉青瓷满载文化远足

作者:网络 | 来源:中国经济网 | 时间:2010-07-12

龙泉青瓷橄榄瓶

瓶底落款。图/林萌

龙泉青瓷带盖罐(资料图片)

龙泉青瓷孔明碗。

    不论是欣赏海南各大博物馆馆藏,还是游走在海口东湖的古玩市场,总会看到龙泉青瓷的身影,厚厚的灰白胎,熟悉的青绿色,还有那不羁的刻划花纹……
   
    龙泉青瓷,并不以稀少见长,反而以存世量众多著称。
   
    “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这是世界各地藏家对龙泉青瓷的精辟概括,也让浙江龙泉声名鹊起,成为中国瓷器文化之旅的必选之站。
   
     在海南历年的西沙水下考古调查中,每每都会采集到大量龙泉青瓷标本,其中不乏完整器物。
   
    记者连续参加了2008、2009、2010年中国西沙水下考古调查,见证了上千件龙泉青瓷出水。

 

    硕大的龙泉青瓷盘

    出水龙泉青瓷一般器型硕大,以盘、碗、碟居多,质感沉重。古代商船远行,往往将其置于船舱的底层,可以起到压舱的作用。

    仔细甄别出水龙泉青瓷,在相同中总有一丝相异,各朝各代的龙泉青瓷略有差异……

    “雨过天青云破处,梅子流酸泛绿时”,形容的就是典型的南宋龙泉青瓷釉色;到了元代,釉层开始减薄,釉色变得青中泛黄;时至明清,青花瓷的盛行,加之海禁的出现,龙泉青瓷外销量锐减,一些窑口纷纷关闭,造型、釉色均不及前代精致。

    目前藏于海南省博物馆的龙泉青瓷年代最早可追溯至宋代,与南宋赵汝适的《诸蕃志》和元汪大渊的《岛夷志略》中的记载中国瓷器作为新兴的商品进入国际贸易行列大规模输出的时间基本吻合。

    《岭外代答》卷6云:“浮南海而南,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云,枪长数丈,一舟数百人,中积一年粮,豢泵酿洒共中。”足可见,宋代航海业的发达。

    据记载,航行在西沙的宋代海船以载重60吨-120吨左右者居多,大都以松木或杉木制成,船侧板和壳板有二或三重,并以桐油、石灰念缝,防止漏水。船舱间密隔,有较高的抗沉性能。船底呈V字形,能够利用各种风帆,快速航行。此外,船上有抛泊、驾驶、起旋、转帆、测深等部件,设备完善,保证航行安全快捷。

    瓷都景德镇也会仿龙泉

    记者偶然一次在海口市博物馆采访看到一件青瓷瓶,釉色、花纹与传统龙泉窑相似,只是胎薄泛白。

    据海口市博物馆张建平馆长介绍,这是一件景德镇仿龙泉窑的精品。

    景德镇是中国名副其实的瓷都,中国瓷器文化从这里传遍世界,如此高水平的景德镇瓷器工人汲取龙泉青瓷的制作工艺,在明代仿制了大量青瓷。

    海口市博物馆馆藏这件景德镇仿龙泉青瓷瓶,釉色青绿,质感温润,通体刻划花纹,用竹刀力度轻重缓急,陡增花卉的质感,将景德镇制瓷业细致的工艺与龙泉制瓷的精华完美结合,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据观察,西沙水下器物中也曾有类似器型、工艺的海瓷出水,有的年代可能更早。

    史料记载,龙泉青瓷在北宋时就开始对外输出至菲律宾、马来西亚、日本等国,南宋中期外销瓷进一步增加。元代随着贸易的发达,龙泉瓷作为主要产品之一,通过宁波、温州、丽水等港口大量外销。

    据有关资料,亚洲的朝鲜、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文莱、印度尼西亚、印度、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叙利亚、沙特阿拉伯、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非洲的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甚至远到津巴布韦和南非,都有发现宋元龙泉青瓷的身影。

    龙泉窑稀世之作———孔明碗

    在海口市博物馆库房,存放有一件稀世珍藏———明代龙泉窑孔明碗。

    细看这只青瓷碗,高9.8厘米,口径20.8厘米,足以算得一个大碗。

    可是,这么硕大的碗却盛不了大多的东西,一切只在这只碗是双层的,内壁略高,造成实际使用体积骤减。

    张建平说,这就是藏家们趋之若鹜的孔明碗。

    关于孔明碗的来历,众说纷纭,但是关于三国的传说却是公认的。

    相传,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第6次带兵至五丈原时他已积劳成疾、病入膏肓。此时魏国主帅司马懿巴不得诸葛亮早点死去,当探知诸葛亮病情后,他心中窃喜。

    不料,深知司马懿心机的诸葛亮设计了这种碗,虽比普通碗大却只能在表面盛少量食物。诸葛亮故意捧碗在军中大碗大碗地吃饭,佯装胃口很好,探子看见后回报司马懿,说是诸葛亮食量很大,身体必好。此消息传出,大大动摇了司马懿的军心。

    因此,该碗又称“诸葛碗”。

    张建平说,孔明碗始产于宋代,从已发现的宋代孔明碗来看,以浙江龙泉窑为主,碗胎体厚实,也有磁州窑系白釉黑花器。明代则多施青釉,胎体较薄,外碗孔小,还有青花、蓝釉、五彩等品种。

    张建平介绍,孔明碗采用的拼接工艺,除了是双层的特征外,其腹部中空,底部刻意留有一小孔,内部施釉也是重要特征,倘若让沸水进入夹层,还可以保持碗内的食物温度,故亦称暖碗。

    张建平说,孔明碗传世量很小,后代基本用作祭器,目前为止,还未看到出水的孔明碗。

    或许,这就是考古、收藏的魅力吧,现在没有,可能它正躲在一个个角落里,等待着人们去追索,去探寻……

 

提交会员:徐 | 浏览次数:
复制 】 【 打印
收藏分享
 
龙泉青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龙泉青瓷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龙泉青瓷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龙泉青瓷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龙泉青瓷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龙泉青瓷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如:由于互联网的多次转载,造成文章的作者/来源丢失,如果有您的文章未注上名。),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龙泉青瓷网联系。
本网所有信息仅供交流学习之用,转载均注明出处(如有遗漏请指正),如果你不希望您的作品被转载,请来信我们将做删除。(admin@lqqcw.com)

>>相关资讯:

上篇新闻:青瓷入“非遗” 经济稳回升   下篇新闻:中国艺术品影响欧洲三百年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龙泉青瓷网的观点或立场
品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