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2023 - 3 48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 |
|
隐藏日志的评论
|
用户名称:江南烟雨 会员等级:普通会员 青瓷币:60 日志总数:43 评论数量:0 访问次数: 建立时间:2008-11-27 |
|
最早知道龙泉,是因为武侠小说中的三尺龙泉剑,后来又加上了青瓷。宝剑和青瓷,成了龙泉在大多数人心中的标志意向,当然也包括我。年轻时,血气方刚,豪情万丈,对龙泉剑的钦羡,那叫一个疯狂。如今,年纪虚长了几岁,不再毛手毛脚,宝剑之梦逐渐回归了理性,反而是温润的青瓷,每每用目光抚过,心头就会涌起异样的感觉,这种感觉让人挥之不去,欲罢不能,不再是一时冲动的反映,更像陈酿的黄酒,用内在的芬芳,在不知不觉中俘获了你的心。这种感觉流过心头时,宝剑之梦便随着光阴一去不复返了。于是,这次到龙泉考察,便成了青瓷之旅。
大窑在龙泉市的最南端,属小梅镇管辖。这里山清水绿,竹修杉茂,地名也一样好听,极富诗意。小梅自不必说,大窑有个古称,在明代以前一直叫琉田。一说是位于琉华山北麓的缘故,一说是得名于遍地的青瓷窑厂。青瓷业极盛时,大窑村一条岙(ào 方言,浙闽一带对山间平地的称呼,多用于地名)底就有窑厂49处,遍地都是青瓷,晶莹剔透,青碧圆润,那“雨过天晴云破处”的颜色,那细腻如凝脂的质感,除了琉田,还有什么地名能配得上呢?
在从五代到明初的500多年时间里,大窑曾经是龙泉青瓷生产的中心。今天,这里只留下了大片的窑厂遗址和一座安清社殿。
窑厂面积大,遗存多,从取瓷土、制丕、上釉、到烧窑、运输的作坊遗址一应俱全。清末民初以来,大窑在古董商高价收购的撺掇下,多次被附近村民私自盗掘。解放后,又相继搞过两次科学发掘。但地下的青瓷仍源源不断地在出土。在2006年9月至2007年1月开始的新一轮考古发掘中,收获颇丰。在龙泉公安局大院里,有浙江考古所的临时库房一处,库房里堆满了各色各样的青瓷,都是发掘的收获。而这次发掘的面积,仅仅是整座窑厂的冰山一角。至于外销和流散在世界各地的龙泉青瓷,那就更是数不胜数了。据说各级领导正齐心协力,准备为青瓷遗产“申遗”。
 大窑遗址

大窑遗址的水井遗址
安清社殿坐落在大窑村的制高点龟背山上。顾名思义,龟背山是座夹在小溪中的石山,因形似龟背得名。上有千年樟树10余颗。社殿就位于樟树丛中。始建于明洪武年间,供奉一位郑姓的督窑官夫妇,以大窑青瓷最杰出的制作者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二人陪祀。大窑的青瓷产业做大了,产生了一批窑老板和大商人,他们个个腰缠万贯。于是,一些社会边缘人士打上了他们的注意,今天绑架,明天讹诈,把琉田这个小山村的平静打乱了。官府还指着这里收税呢。于是,上面派来一位百户长,带领数百名士兵,连同他们的家属,驻扎在琉田,维护这里的治安。百户长姓郑,很是称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得到琉田百姓的拥护。于是,百户长过世若干年后,升格为这里的守护神。章氏昆仲这二位青瓷的祖师爷,就是著名的哥窑与弟窑的创始人。他们兄弟二人的像身不用泥塑,而用青瓷烧制,全像遍布金丝铁线,这是大窑的特色。本来,安清社殿供奉的是行业神,与世俗毫无瓜葛,但在被青瓷渗入骨子里的大窑人看来,这青瓷祖师爷就是他们的守护神,就是他们的土地爷、龙王爷、观音菩萨,就是他们的信仰。于是,庙里香火不断,还送了不少“有求必应”的匾额。在大窑,儒释道三家在行业神面前“缴械”了。

安清社殿供奉的郑姓督窑官塑像
 青瓷章生一像
大窑有祠堂,不止一个。大窑是个杂姓聚聚村落,有柳、管、叶、周、郭、王、罗七个姓氏。他们多是窑工的后裔,窑工来自四面八方,所以姓氏也多,不像周围其他村落,多以一姓为主,对外姓持排斥态度。姓氏多,胸怀也开阔,吸纳了各地的能工巧匠,造就了大窑的辉煌。

大窑村周姓村民的青瓷作坊
龙泉的青瓷繁荣兴旺了500年,大窑也是。五代时肇兴,北宋是发展,南宋与元是繁荣,明初是最后的辉煌。五代时,军阀混战、天下大乱,龙泉偏处浙西南,社会较安定,青瓷烧制开始崭露头角。宋室南渡,仕人南迁,刺激了青瓷的需求。宁(波)、绍(兴)平原间需大力为“临安行在”供应粮食,人口增加,土地稀少,劳动力价格上涨,生产成本上升,越窑的产业转移势在必行。龙泉地广人稀,瓷土丰富,森林茂密,瓯江的水运航道畅通,离临安又距离适中,具备了烧窑的全部条件,于是顺手接过越窑的接力棒,开创了一个新的青瓷王朝。青瓷产品除供应各级官府外,还大量出口,为急需钱币向金朝纳贡的南宋小朝廷赚取了不少外汇。到了元朝,随着蒙古人从陆路和海路同时走向世界,龙泉的这种外向型的经济发展到极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朱洪武的大明建立后,采取限制海外贸易的政策,片帆不许下海,虽有郑和下西洋的短暂辉煌,但扭转不了闭关锁国的大局。加之倭寇骚扰浙闽沿海,封锁瓯江口,海运不畅,繁荣了五百年的龙泉窑渐渐平静下来,让位于新兴的景德镇窑厂。随着窑火的熄灭,琉田的名字也改做大窑。

大窑村幼儿园的儿童
由古思今,现在长三角的核心地带寸土寸金,劳动力成本上升,向当年的越窑一样,一些产业开始向内地转移,像龙泉这样的边缘地区,该不该接住这又一轮的接力棒呢?
除了青瓷和宝剑,龙泉还有两个全省第一:森林覆盖率全省第一,达87%,拥有全省的最高峰黄茅尖。在窑火熄灭了近600年后,龙泉的生态是全省最好的。现在像明初一样,虽没有倭人骚扰,却受金融危机影响,外贸疲软,出口不力。在绿水蓝天与经济转移之间,龙泉该走哪一条路呢?
从龙泉回到北京,从温暖的绿色原野回到冬日的北京,正赶上刮大风,黄沙漫漫,像走进了另一个世界。想想大窑村那些老人安详怡然的神态,再想想于大风中奔波的人们,我似乎明白了龙泉的选择。
标签:龙泉|青瓷|大窑
|
√暂时没有评论与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