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2023 - 3 48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 |
|
隐藏日志的评论
|
用户名称:江南烟雨 会员等级:普通会员 青瓷币:60 日志总数:43 评论数量:0 访问次数: 建立时间:2008-11-27 |
|
南宋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龙泉设窑厂。生一窑址在“琉田窑”, 世称“哥窑”。 “琉田”应是今“刘田村”的美称。生二所烧窑址在“龙泉”,又名“弟窑”。
“弟窑”烧出的瓷器白胎青釉。胎色洁白,器口釉薄露胎色,温润如玉;而器口之外釉厚,釉层光滑细腻,色泽饱满如碧玉翡翠一般。最为著名应属“梅子青”、“粉青”两种釉色,听一听这名称,既可想像得到其釉色是多么的诱人。
“哥窑”却是黑胎青瓷,其特点是薄胎厚釉,釉面有网状开片,犹如冰裂。器口釉薄露黑胎,底足无釉,故有 “金丝铁线,紫口铁足”的美誉。其色泽寓青之中含有暗气,不如弟窑亮丽,但却多了一些沉稳之气。
宋代“官、哥、汝、定、均”五大名窑中唯独没有“弟窑”的位置,而有“哥窑”。这并不是弟窑烧得不够好,而是哥窑器皿中有官窑之状。南宋官窑的时尚是开片,当时有“无片不成官”的概括点评。而哥窑秉承了这一特点,但是,到底哥窑只是被指定为官方烧制器皿,还是已经就算是官窑了,现仍无从考。
龙泉青瓷自三国两晋时创窑烧制,经历了北宋南宋和元初的辉煌时期,到清代开始衰亡。历经1600多年,可算是中国制瓷史上最长寿的一个瓷窑系了。
一条溪流将丽水与龙泉相系,此“泉”应是“水”之源,名称“紧溪”,算是瓯江的另一支流。由丽水到龙泉高速路即沿溪而行。
我们的车怎么进入的龙泉市,没有明确的印记,只知道时间是下午,阳光的颜色已经暖了起来。汽车驶过有着老房的街道,转来转去。间或有着现代的楼房,只是不高。再过桥,桥侧依然是老房子,遥远处有塔,瘦瘦的矗立在江岚之中。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江岚轻笼的龙泉古镇。
参观“龙泉青瓷博物馆”。博物馆建在镇子背后不高的山上,凭栏可眺望老镇的层层屋顶。层层屋顶之下千年蕴含着深厚的地域文化,这文化中有削铁如泥的龙泉宝剑,还有像碧玉一般令人爱不释手的龙泉青瓷。
博物馆中陈列了各个时期的青瓷作品,但是,内容最丰富的当数上个世纪50年代国营建厂后恢复研发的青瓷作品,算是另一种“官窑”吧。只是此时的“官窑”面向的是平民大众,产品自然也是百姓用的大路货。
博物馆中展出的应是大路货中的精品。从五十年代以劳动大众为蓝本的人物雕塑到文革时期的英雄形象,以及改革开放之后恢复的传统样式,直到私有化后的不断推陈出新的个性化作品。
我最喜爱的还是复古的斗笠碗和有着“金丝铁线”开片茶具。最使我惊讶的冰裂开片的新技术,层层冰裂,却可以控制的那么的好。
青瓷之美,不在其巧,也不在其艳,而在于葱茏的山和清澈的水之间。不置身其青山绿水的环境中,是不容易感悟其曼妙的深处。
汽车驶下山来,我们来到青瓷宝剑园参观制陶车间。捏一把清凉湿润的瓷土手中把玩,仿佛触摸到青瓷的肌骨。在博物馆蔡琴老师的推荐下我购买了一件青瓷“茶盂”。茶盂浑圆,器口清白,壁釉厚如凝脂,色泽饱满,看在眼中确实是浓浓的梅子青色。






标签:龙泉|青瓷|宝剑
|
√暂时没有评论与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