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2022 - 5 48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 | | | |
|
隐藏日志的评论
|
用户名称:江南烟雨 会员等级:普通会员 青瓷币:60 日志总数:43 评论数量:0 访问次数: 建立时间:2008-11-27 |
|
浙西南的民居样式与闽北、赣南的房子很相像,有时还参杂着徽派的样式。房子基本是二层阁楼,木质结构,立柱到顶,与梁、檩接榫形成稳固的框架关系。两山墙与木框架不发生关系,其功能只出于防盗和保温的考虑,不参与建筑的承重。墙是土坯墙,讲究的人家用以白灰粉饰,而极少用灰砖砌筑。临街的门面是木质的,门是闸板门,二层阁楼的墙面用木制的栏板装饰,并有西洋式的木栏杆和木扶手,可临街乘凉,凭栏远眺。有钱人家的建筑的是封闭的四合院,外墙高高的用土坯封闭起来,院内四周依是木质阁楼,从山上远远的望去很像福建的土楼。或是三面阁楼,一面马头墙,即便外墙是黄黄的土墙,但依然能够看得的出那已是徽派的样式了。
清晨起得早,信步来到有着老房子的街巷,捡一间米粉小店坐下。

小店本是住户,自建的两层小楼,楼下算是厅也是店。时间尚早,阁楼上的家人尚未起床,鞋子依然整齐的摆在木梯的踏步上。木梯是镂空的,踏步的背后便是刚刚洗净的蔬菜,刚好在鞋子的正下方。这算是南方人的习惯吧,入乡随俗,我便不以为忤。主妇倒是很整洁,经营着自家味道的米粉,我是在街上远远的看到她切肉的身影,寻迹而来的。肉案是一具厚墩墩的原木拼接而成的方台,再由四条原木八字分开支成了台案,显然是白天出售猪肉时所用的柜台,现在暂时用做了切肉切菜的案板。主妇见我到来,特意在米粉中加了些刚刚切好并用酱油喂过猪肉。肉很新鲜,除了酸菜的咸味,米粉和汤很清淡,看来应该是浙西南人们的口味了。
 龙泉老街
小店左手的斜对面,有一座老宅子。徽派门面,正中“山”字形马头墙,算是门楼,两侧墙则呈八字向外展开。老宅已废弃,白色的墙皮斑驳脱落,门楼前被许多临时的货棚遮掩,远远的只能看见货棚上的马头墙,粉墙黛瓦,砖雕玲珑,历历眼前。有老妇蹒跚的顺着朝阳走来,在老宅前,逆光在耀眼中,一派朦胧烟色。顺光而去的是少年上学的背影,在老宅前,在朝阳的护送下,又为老镇平添了许多青春活力。
 住溪。有清溪流过的小村庄。
虽然样式不同,但是看上去却并不相悖,而是一种和谐的统一,这一统一应该归功于成片铺展的黑色屋瓦。瓦与瓦的排列组合,屋与屋的错落有致,在葱郁的山坡之下,在清澈的溪流之滨,随坡就势的铺展开来,并形成强烈的节奏美感和起伏律动间的优美韵味。
黑瓦坡面屋顶统一了这里不同根源的民族,统一了这里不同姓氏的家庭,也统一了这里黎民百姓的生活习惯。
统一习俗的黎民百姓还有一个统一的习惯,就是集会。集会有乡间自发的商贸集市,还有祠堂内宗族的大事商议。但是在这里,不同姓氏不同宗族的乡民在决定关于每个人切身利益的大事时,会自觉的来到一个地方进行会商。这个地方便是“廊桥”。
廊桥首先是桥,一水之间的联系,将两岸的人家沟通起来。人们可以不涉水便平坦的走来走去。其次是廊。廊有屋顶的过道,是可避风雨,可遮阳光的开放性载体。将二者相加,便是廊桥。
廊桥是我国五岭一线所特有的桥体形式,它从浙南、闽北一直到云贵高原都有分布,原因是这一地区的雨水和日照较于其他地区更为暴烈。基于地理和气候的因素,当地的人们便在溪水之上创造性地将桥与廊结合起来。
当地的乡民可以无阻地在桥上经过了,无论是酷日,还是风雨。走累了,可以在桥上小憩,可以凭窗观看桥下的溪流和溪外的远山。还可以在桥上买卖交易;在桥上占卜相挂;在桥上集会,商讨乡镇大事,宣布大山以外的重要新闻。
 充满童趣的绘画。

 王村口的廊桥



 独山叶家村

 安岱后村的廊桥



 大拓村的廊桥


1935年夏,粟裕、刘英领导的挺进师进驻龙泉、遂昌后。 8月26日,其部下洪家云在王村口宏济桥主持召开群众大会,成立了浙西南特区王村口苏维埃政府。
 住溪古镇。文革时留下的标语依稀可辨。 会址宏济桥便是廊桥。
我们从龙泉向遂昌一路走来,所经过的地方便有“王家口”乡。其中还有“芳野”、“住溪”、“独山”、“大拓村”和“安岱后村”。
最让我兴奋的是,不仅王村口保存有廊桥,大拓村和安岱后村都让我再次见到了廊桥。
标签:龙泉|老街|水|山
|
√暂时没有评论与引用 |